繪畫作為人類的一種語言由來已久,對于兒童來說繪畫是表達自己的一種自發行為。兒童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他們渴望交流,希望被愛,繪畫這種最為形象化的表達和交流的方式,在他們不斷的繪畫實踐中,逐漸有了各自的一套符號系統,這種符號就是自己繪畫個性的真實表現。因此繪畫成為了他們的第二語言,通過這種語言,他們能夠很自然地表達自己的經歷、感受和思想。
在中學、藝術學院和大學里教學,使我覺察到我不會畫“癥候群”的存在。我后來明白,這“癥候群”源于兒童早年缺乏真正的藝術體驗:自我意識的天然浮現,繼承自文化傳統的不正確審美標準。當我的指責變為幫助別人講授美術時,我覺得有需要針對“癥狀”設計一些補救策略。這些策略最后成為“每天畫”教學法的一部分。
事實上,家長和老師即使不懂得繪畫,也同樣可以為兒童創造合理的繪畫環境,提供足夠繪畫資源,充分啟發和引導他們享受繪畫自由表達所帶來的快樂。在家中和學校里都可以為他們合理安排每天的畫畫時間,通過每天寫日記一樣的繪畫習慣,可以使他們的繪畫技巧和表達方式得到自然的發展。再加上每天的繪畫品評和探討,就使兒童有了比較科學的繪畫學習過程。我們就稱這樣的學習方式為“繪畫日記”吧。我分析過眾多的繪畫,認識到線條畫就是藝術品,而且也是一件語言產物。一開始,描畫輪廓對兒童來說是理所當然的畫法。輪廓線更易引發移情作用,更有效地概括細節豐富的內容,時間與材料的實用也最為經濟,這一技巧已成為“繪畫日記”采用的標準方法。
一套促使兒童對上述各大主題類別作出反應的活動,將培育兒童智力上多方面的發展,擴展他們不斷提升口語及書寫能力。參與兒童的“繪畫日記”活動,所需時間不會比練習鋼琴或小提琴多,卻有助建立長幼之間的緊密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