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7日的廣東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紛紛提出建議,個人所得稅征收應以家庭為單位才適合廣東實情。更多的港澳代表、港澳委員表示可借鑒國外做法,要讓個稅征收做到準確、合理,首先要把個人所得稅變成家庭稅。
其實,關于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稅的呼聲早就有之。2006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陳開枝就提交了一份有名的“7號提案”——《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應以家庭為主的建議》。北京市地稅局局長王紀平也多次表示,希望以個人為單位的個稅征收形式向以家庭為核算單位征收轉變。兩次個稅起征點調整,都有人提出類似建議。盡管這些建議沒有被采納,但是引起了公眾熱議,得到了社會廣泛支持。這無疑體現了廣大公眾的迫切期待,有關部門顯然不應無動于衷。不說全面實施,試點總可以吧。
眾所周知,個人所得稅的功能就是調節社會成員收入的二次分配,因此保證個稅的公平性合理性顯得十分重要。而現行個人個稅申報辦法存在這樣的弊端:收入相同的納稅人,納稅金額一樣。但由于家庭情況不同,贍養人數不同,家庭整體收入差異很大。當時,陳開枝委員還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杜先生在廣州某事業單位上班,妻子沒有工作,夫妻倆都是獨生子女,4位老人均沒有退休金。7口之家就他一個人在工作。杜的工資幾乎不夠養家糊口,而他的同事可以買房、買車、旅游。這對納稅人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
以家庭為單位申報個稅也符合國際慣例。為了保證稅收負擔公平、合理,現在不少國家在個人所得稅申報的問題上實行的是“夫妻聯合申報”或“家庭申報”。我們現在正致力于建設和諧社會,就應該讓所有的社會成員公平享受改革發展成果。中國人普遍有著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細胞,家庭是消費的主要單位,家庭整體收入水平將直接決定家庭成員生活水準。所以考慮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稅也符合現實國情民意。
正如北京市地稅局局長王紀平所言,個稅自行申報制是稅改前奏,以家庭為單位繳納個稅是個稅改革的方向。考慮按家庭整體收入征收個稅,對廣大公眾特別是家庭負擔沉重的家庭來說,確實是值得期待的。
當然,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稅,要付諸實施,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公眾誠信道德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距離。稅務部門沒有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個人隱性收入與家庭成員收入,贍養、撫養人口,家庭成員就業、教育等具體情況不好掌握,而且由于社會保障措施尚未廣泛建立,在城鄉二元結構尚未完全打破的現實語境下,家庭成員的界定還不能單純以戶口本來判斷,“家庭個稅”還存在實施障礙。這種征稅方案恐怕一時半會還難以實現,但征收個稅就要體現法律、政策的公平性。實施“家庭個稅”即使有難度,也沒有理由不作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