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4年,德國經濟界有識之士就大聲疾呼:德國稅制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但時至今日,德國的稅改之路仍未結束。民眾和企業期待簡化稅制、降低稅率,又不希望以降低社會福利為代價。稅改方面的爭論十余年來從未間斷。
稅改之路一波三折
1990年兩德統一后,德國經濟并未如預期般蓬勃發展,此后幾年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上升,民眾情緒低落。1994年,德國經濟界人士對阻礙經濟發展的稅制提出猛烈抨擊,認為已經到了必須改革的境地。
1997年,總理科爾領導下的德國政府表示將在未來兩年內實施稅改。但在減稅幅度及補償措施等方面,社會各界出現巨大爭議,改革因此擱淺。
施羅德上臺后繼續推行稅改,但其方案遭到社會及政府內部的反對,從而又被暫時擱置。2000年初,德國稅改草案第一版終于出臺,并于當年7月在參議院獲得通過,被稱為德歷史上“最為激進的減稅改革”。
施羅德政府稅改方案的核心在于降低稅率,這深得民心。但由于政府計劃實施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因民眾反對而未能深入推行,加上2001年后IT泡沫破滅造成的負面影響,德國經濟增長乏力,減稅后社會保障體系不堪重負,財政赤字嚴重超標。
2005年,默克爾政府上臺,一系列稅改方案也隨之出臺。2007年初起,占全部稅收比重最大的增值稅稅率從16%提高到19%,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也有小幅提高。而自2008年起,公司所得稅率則大幅下調,政府還采取了配套措施,為在2011年實現財政收支平衡進行全面準備。
個稅改革為民眾減負
在施羅德政府的減稅政策中,改革幅度最大的是個人所得稅。僅此一項,減稅總額每年就達到300億到400億歐元。改革使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得以增加,原來因稅率太高而移居他國的部分高收入者也回到德國。在減稅的同時,稅收制度也得以簡化。
2006年10月,默克爾政府對個人所得稅率進行了微調,規定自2007年起,年收入超過25萬歐元時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將從42%提高到45%。不過,德國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是以家庭而非個人為單位的。
政府的個稅征管也不斷加強。按規定,納稅人必須將應交稅款匯到指定的銀行賬號,不按時交稅者將被罰款。此外,稅務系統還與其他政府部門和民間機構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換機制,從而避免了稅務部門單打獨斗的局面,提升了稅收征管的效率和質量。
上調增值稅得到實惠
在默克爾政府的稅改中,最先得以實施的是增值稅率的大幅提高。自2007年初起,增值稅率上調3個百分點。由于增值稅是德國財政最大的稅收來源,稅率提高對緩解財政虧空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但增值稅的提高對民眾的消費能力和零售業發展也產生了一定不利影響,同時推動了物價上漲。值得慶幸的是,增值稅的上調并未如此前預期的那樣大幅影響德國經濟增長勢頭,據預計去年德國經濟仍將實現2.5%到2.7%的增長。
公司稅改革大刀闊斧
長期以來,德國公司都在抱怨,過高的公司所得稅率使得其獲利空間過于窄小,并導致資金外流,影響了德國的國際競爭力。為刺激經濟增長、增強國家競爭力,德國各黨派之間已達成共識,大刀闊斧的公司所得稅改革勢在必行。
早在施羅德政府時,德國就大幅降低了公司所得稅率,使企業總體稅務負擔大幅下降,與美日等國大致相當。去年5月,默克爾政府的2008年企業稅改方案獲得通過。根據該方案,企業總體稅務負擔將再次下降,遠低于美日的水平。
專家指出,近年來德國政府實施的一系列稅改有助于降低總體稅務負擔,也有助于實現政府預算平衡。總體而言,這將有利于德國經濟的長遠發展。
德國稅改的經驗與教訓
從十余年來德國稅改的經驗與教訓中,我們可以看出,低稅制正成為其改革趨勢。由于實行高福利制度,德國的稅務負擔在西方各國中一直位居前列。經過幾次大幅改革,德國的公司稅已低于美英等國,這對提高企業競爭力將有很大幫助。
另外,高增值稅、低所得稅的模式已成為新的稅改方向。從理論角度看,這種結構更有利于增強整體社會效率,對提高總體稅收的效果也更為明顯。
此外,稅改前的充分討論有利于新法實施。在漫長的討論過程中,法律內容已被社會充分認知和吸收,稅法變革雖然幅度較大、內容細致,但在法律實施后還是很容易得以執行。
而從德國改革的不足之處來看,稅改應當與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結合進行。我國在下一步的稅收體制及社保體制改革中,應參照西方成熟的模式和結構結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