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經濟經過了連續5年超過兩位數的增長,現在進入了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新時期。表現為通貨膨脹加速,股市存在泡沫,房地產中空房比例上升,外貿失衡,居民消費不斷下降。我認為2008年將是一個重大的調整期。如果沒有果斷措施,有可能面臨經濟政策工具失控的危險。調整工作涉及一些基礎價格的變動,如利息率、匯率、能源和環境保護的價格。此外,也涉及我國的稅制改革。稅改已經談了多年,可是動作不大。我認為我國稅制中一些根本性問題急需重新思考。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我國的稅收年增率連續多年超過GDP增長率的一倍。稅收占GDP的比例從9%上升到18%。由于政府的收入增加,擠占了百姓的收入,結果是消費在GDP中的比例不斷下降,現在已經降低到41%。大部分國家的比例在60%-70%。
取消農業稅是一個既有利于公平,又有利于效率的大好舉措,緩和了農民和政府之間的矛盾,鼓勵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尤其是克服了借農業稅搭車收費的弊端。可是這樣的好經驗沒有總結推廣。
我國貧富差距在擴大。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對高收入者的所有收入征收累進所得稅。目前我國只對工薪部分實行累進所得稅的征收辦法,對于高收入人群從資本得到的收入就沒有征收累進的所得稅。而收入差異的主要來源是資本所得,不是工資所得。所以我國的累進所得稅在均衡貧富方面起的作用很有限。我國從去年開始要求高收入的納稅人主動申報過去一年中的全部所得,但是還沒有按全部所得來計算應納稅款,更沒有按照累進的計算辦法核定稅額。實施總收入累進制的困難,在于稅務機關未能統計某一納稅人在不同來源的收入一共納了多少稅。要使稅額能夠按照總收入和累進的原則決定,我國的稅制還要作重大的改進。但是此項改進不能再拖。最后要使個人所得稅占國家稅收總數的一半左右,而目前只占7%。
我國稅收中的另一個問題是能源資源稅和環境稅太低。拿石油作例子,全世界面對的石油價格是一樣的,但是汽油的零售價格在中國是最低的。其原因就是能源稅的不同。我國政府也希望降低能源資源的消耗,但是價格不動,光是行政命令要求降低消耗,結果是行政力量和市場力量的對抗。企業本來就是追求利潤的,可是現在多了一個政府的行政要求,造成兩種力量的對抗。其結果很可能是國有企業以犧牲利潤為代價實現了節能,民營企業能源消耗未必能真正降下來。
在我國普遍有一種誤解,以為價格越低越好。殊不知,價格不能決定生活水平的高低,而能夠決定資源利用是否合理。所以價格不在于高低,而在于合理。資源利用合理,同樣的投入可以獲得更多的產出。所以合理的價格有助于增加財富的創造和提高生活水平。價格的這種作用和大家表面上能夠看到的作用正相反,所以很難被大家理解,政策也很容易走偏。如果政府不懂或者不敢實施一個正確的價格,我國粗放型經濟的困局就很難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