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元宵節,我是在廣東惠州度過的,也正是在這一天,我認識了惠州市國家稅務局局長鄧必康——一位具有獨特人格魅力的稅務干部。
走進惠州國稅十樓一個普通的辦公室,我見到一位衣著樸實精神爽朗的中年人,他,就是惠州國稅的領頭人。他長著一張大眾臉,雖然精神十足,卻不擺一點領導的架子而是顯得平易近人,陪著我們一起聊天的幾位基層稅務干部在他面前顯得十分輕松,不時打斷話頭,補充一些我們想了解的信息。
看得出來,鄧局長對惠州國稅隊伍的管理有一本特別的管理經。否則,惠州國稅收入不會從2005年他剛接手時的107.35億元,猛增至2007年的176.94億元。
“我出身是農民”
“我出身是個農民,一個山溝溝里的農民。”鄧必康開口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這樣的。
多年的城市工作生活,在鄧的身上,我們已經難以感覺到那股鄉土氣息了。但是,作為曾經在地里刨食的他,卻把在地里刨食的那股子勤奮勁兒帶到了他的工作和生活中。
“鄧局很勤奮,他每天上班總是提前二十來分鐘到辦公室,閱讀相關文件。因為上班后他的事比較多,找他的人也多,為了帶好隊,他要盡可能多地掌握全局各方面的相關情況。”惠州國稅局辦公室的酈武筠主任感慨地說。
2005年,鄧必康就任惠州國稅局局長伊始,就前往各基層分局進行廣泛調研。也正是在這次深入調研過程中,他發現惠東縣的吉隆分局存在干部隊伍松懈、納稅人稅負不公、漏征漏管有所抬頭等突出問題,不但國家稅收會流失再不及時整改,這個基層班子就可能會被腐蝕掉。
于是,他及時召開黨組會議研究對策,決定派出由監察、法規、征管等部門人員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對該分局進行專項調查和清理整頓,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市局黨組會研究一致通過,對惠東縣局和吉隆分局的領導班子進行大的調整,該撤的撤,該調離的調離,并從市局補充了一部分有能力、肯干事的年輕干部下到基層。
經過整改和充實,惠東縣國稅局和吉隆分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干部隊伍面貌煥然一新,稅企關系也得到了極大改善。
鄧局長的這股子勤奮勁兒不僅體現在他自己身上,也對惠州國稅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我們采訪期間,辦公室的曾副主任的勤快就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響。他不僅給我們協調、安排被采訪對象,還不時利用采訪的空隙,忙碌辦公室的其它工作。
農民出身的鄧必康不僅很勤奮,也很實在。
“看到吉隆分局十幾名干部被處分,這么多干部出事,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是沒有辦法的。必須通過這種懲前毖后的手段,才能使這些干部不會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這次事件,也給全市干部敲響了警鐘,避免了更多的干部因一時不慎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呀!”鄧局長說這些話的時候,語氣十分凝重。
為了切實保障惠州國稅干部隊伍不被腐蝕,鄧局長在黨組會上多次強調,不僅要把反腐倡廉工作放在口上喊,更要落實到行動中。
他按照為民、務實、清廉和胡錦濤總書記大力倡導“八個方面”的良好作風要求,嚴格執行廉潔從政各項制度,認真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做到正人先正己,律人先律己;又根據稅務系統的行業特點,強化對稅收執法權和行政管理權的“兩權”監督,研究制定了《惠州市國稅系統科級干部管理辦法》、《惠州市國稅系統科員以下干部管理辦法》、《惠州市國家稅務局機關行政經費管理暫行規定》等一系列內部管理制度;并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市局機關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的意見》。他經常與班子其他成員交心通氣,找各縣(區)局領導和市局科室負責人談心,了解廉政制度執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要求。
在鄧必康勤奮、務實的工作作風帶動下,惠州國稅局逐步形成干部隊伍想干事業而且能干事業的良好氛圍,惠州國稅隊伍也慢慢變成一個團結奮進開拓進取的集體。
“我干過辦公室”
在與我們聊天的過程中,不時有一些同志來到鄧的辦公室,匯報工作的、等待文件批復的,都有。
突然,鄧必康的眼睛變得犀利起來,他擺了擺手中的一份文件,對前來匯報的同志說:“不對,這里的數據有問題,你們核對過沒有?你去核實一下,這兩組數字肯定有問題!”幾分鐘后經過核實,證明了鄧局長的判斷是正確的,原來數據中心的同志在統計數據的時候將兩個縣的數據給弄反了。
我十分詫異的看著鄧局:我們一直在聊著,也沒看鄧局長特別留意文件,怎么就能發現幾頁紙的文件里數據有問題呢?
“我們鄧局對數字特別敏感!”看出我的疑惑,一旁的酈主任笑著說。
“八零年到八四年,我在博羅縣的一個鎮上干過辦公室,當時我的領導,一個老黨支部書記對我們的要求很嚴的。”鄧局長接過話說,“他常說,你的腦子是用來干什么的?就是用來記數字的。因此,我們在聽取工作匯報時,很少用筆記,總是用腦子記下數據,回去再整理。久而久之,這腦子對數字就比較敏感了。”
這種對數字的敏感使鄧必康很容易就能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在一次對博羅縣局進行調研的時候,鄧局長與某分局局長聊及當地個體戶稅收征管問題時,分局局長說是保證百分之百的將個體戶納入了征管體系。鄧局長就隨口問了一句,當地有多少個體戶呀?分局長回答說是有三百多家。鄧局長一聽就感覺不對,因為當地人有從商的習慣,一個分局管轄范圍里,個體戶怎么也不會只有不到四百家呀?
于是,鄧必康帶著大家沿街進行實地調查。結果查出就在分局旁邊不到五百米的街道上,就有十幾家沒有辦過稅務登記,問題一下就暴露出來了。
這就有了2007年的惠州國稅局在全市范圍清理漏征漏管戶的專項行動,清理的力度和廣度前所未有。
惠州國稅人身上現在都有這種勤管細抓的工作作風。
惠城區某分局的稅收管理員在惠州的某居民區進行巡查,發現有一個前店后坊的小鋪面,業主在辦理工商登記三十多天后還沒有辦理稅務登記,就立即與店主溝通,剛開始幾天他對稅務管理人員很反感并對要求辦理稅務登記有著抗拒心理,這兩名稅務干部于是每天前往耐心細致地向業主宣講稅法,經過4天的努力,該業主慢慢對稅收的作用以及稅收的法律法規有所理解,并最終以納稅申報全力支持和報效國家。
在鄧必康局長的帶領下,惠州國稅人堅持“依法征稅、應收盡收、堅決不收過頭稅、堅決防止和制止越權減免稅”的組織收入原則,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強化稅收征管措施。組織開展全市清理漏征漏管戶專項治理,共清理漏征漏管戶7852戶,使稅源管理得到有效加強。
“我是一名黨員”
“在其位,謀其政。這是共產黨員必須具備的素質。”鄧必康局長說這話的時候,表情很嚴肅。
“惠州這兩年經濟發展很快,稅收工作相對來說也比較好做。” 惠陽區國稅局陳韻儀總經濟師說,“我們鄧局并不滿足于完成上級交給的稅收任務,他想干實事,因此,他帶領大家抓漏征漏管戶,他調整基層稅務干部隊伍。”
鄧局長一方面理順稅務局內部關系,一方面著手理順稅企關系。他對市局直屬分局、仲愷分局和惠城區局3個單位的業戶,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進行了重新劃分,市區稅收征管力度得到明顯加強。以市局直屬分局為例,該分局所轄業戶調整后,雖然業戶減少了,但稅收卻反而增加了,2007年下半年該分局月均稅收仍比上年同期月均增長了41%。從市區3個單位合計來看,2007年下半年月均入庫比上年同期月均入庫增長了44%。
與此同時,他先后深入到全市6個縣(區)國稅局和21個稅務分局進行調查,了解基層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及時發現和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對工作、生活條件艱苦的地區和基層征收單位,抓緊研究解決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問題,以向基層、征管、困難地區“三個傾斜”為原則,進一步平衡全市國稅系統人均基本支出經費水平,保證基層人員經費和業務支出的需要,并想方設法改善市局機關干部職工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完善干部職工食堂配套設施建設,促進國稅工作和諧發展。
“今年,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國稅收入在2005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再過三年左右,我們將實現收入的再次翻番。”鄧局長的臉上滿是自豪。
接著他又給我們介紹了稅收增收的來源,中海殼牌能增多少、索尼能增多少、清理漏征漏管戶能增多少……
幾年后,鄧局長可能已經退休了,但當他回顧自己的稅收工作之路時,我想是不可能留有遺憾的,而應該只有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