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出臺,標志著中國對塑料袋的生產使用進入了“禁、限時代”。這項政策實際上分為對超薄塑料袋全面禁止和對其他塑料袋有償使用兩部分,希望達到的效果無疑是引導、鼓勵群眾合理使用塑料袋,促進資源綜合利用,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推進節能減排工作。
可以預期,在政策的硬性約束下,塑料袋的使用一定會減少,但是商場收費提供塑料袋的機制,實際運行起來效果如何,也必須引起關注和思考。
商家收費,然后向消費者提供塑料袋,本質上是一種銷售行為。既然是銷售,就存在三種可能:盈利、保本和虧損。商家最有可能選擇保本銷售,但是既然開了收費的口子,商家就有盈利的沖動。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2007年我國超市行業使用塑料袋約500億個,超市塑料袋平均耗費量為銷售額的0.2%,塑料袋消費額達16億元。這個統計說明了塑料袋中有利可圖,加上定價策略、管理費用等因素,商家有償提供塑料袋盈利的可能性確實客觀存在。此外,讓消費者購物時隨身攜帶幾分錢“買袋”,恐怕不僅是麻煩的問題。這些可能和問題,都為商家有償提供塑料袋政策的效果帶來了一定的變數。
更值得探討的,則是這些塑料袋費的最終流向。按照現在的政策,這筆錢只能彌補商家的成本或者形成利潤,不再與環保有關,這難免讓人感到一絲遺憾。此時,是否以征收消費稅的方式處理這個問題,至少應該列入考慮范圍。對塑料袋征收消費稅固然沒有多大財政意義,但是如同對煙和木制一次性筷子征收消費稅一樣,對塑料袋征收消費稅更多是“寓禁于征”。而且,稅收的形式剛性更強,執行更有保障,征收的稅款也可以專項用于環境保護。
當然,對塑料袋征收消費稅有很多具體問題需要研究解決,稅率、征收環節、與現行稅制的銜接、對消費行為的影響等問題,都需要思考、評估;而由國務院出臺政策,在程序上、效率上都具有很強的優勢,調節的力度也不小。如何取長補短,最終選擇哪種方式達到最佳的效果,顯然還需要通過研究和實踐得出結論。國務院通知中提到,“財政、稅務部門要盡快研究制定抑制廢塑料污染的稅收政策,利用稅收杠桿調控塑料購物袋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支持、鼓勵廢塑料綜合利用產業的發展”,實際上已經對此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