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4日,福建省泉州石井港區,幾艘貨輪在海面上停錨已有四五天,仍不見靠岸跡象。一位碼頭工人告訴記者,這些船裝的都是來自南美的雜貨和堅果,要等新年后才會集體入關卸貨。同樣的情景也發生在福州松下港區。
財政部2007年12月21日宣布,從2008年1月1日起調整進出口關稅,進一步降低鮮草莓、部分堅果等45個商品的進口關稅,繼續對小麥、玉米、稻谷和大米、糖、羊毛、毛條、棉花7種農產品實行關稅配額管理。此外,我國從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了小麥、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84類原糧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稅;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對小麥、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糧及其制粉征收5%-25%不等的出口暫定關稅。
10多年來,每年初我國都會對進出口關稅進行調整。這次農產品進口稅調整作為我國入世應履行的義務之一,同樣在人們的預計之中。“除了履行入世協議,這次農產品進口稅調整還承擔著一個更緊迫的任務,那就是維持農產品供需平衡,穩定食品和農產品價格。”福建省農業市場與經濟信息工作辦公室負責人倪鋒對這一關稅調整作了新的解讀。
“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明顯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除了糧食以外,肉蛋奶、植物油、瓜果菜等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倪鋒告訴記者。
消費的快速增加,再加上國內柴油、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加,導致農產品和食品價格一路上漲,并成為推動國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持續上揚的主因。增加供應量、穩定農產品和食品價格成為當務之急。“春節臨近,這期間居民生活消費需求無疑會大增,尤其是肉類和油類,同時蔬菜和水果的供應可能減少,這都加大了穩定農產品價格的壓力。”倪鋒表示。
“這次農產品進口稅調整的用意之一,就在于繼續以低稅率增加農產品進口,進而平抑國內農產品價格,控制CPI上漲勢頭。”倪鋒表示。
繼續下調進口稅、國內外農產品價格趨于一致將是未來的趨勢。事實上,國內外價格趨同在部分農產品上已經得到體現。以進口量較大的玉米為例,近期國際市場玉米價格為每噸150美元,加上運費等,該產品在我國的到岸價為每噸1500元左右,與國內玉米價格基本持平。
“進口稅調整后,農產品價差縮小,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加工型企業的發展。”福建省天南食品特產有限公司經理阮周盟對關稅調整一直很關注。在他看來,進口稅下調帶來的好處主要有二:更多優質的國外農產品得以低價進入國內市場,直接降低了加工企業的進貨成本;同時,國外農產品的涌入也豐富了加工企業的產品品種,尤其是國內稀有品種的成品利潤更為可觀。
不過,令倪鋒擔心的是,進口稅調整使近兩年來愈演愈烈的農產品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中國是世界上農產品市場最為開放的國家之一,而關稅水平繼續下調的趨勢,必然加大農產品進口量,給國內農產品市場帶來壓力。”倪鋒介紹說。自入世以來,農產品進口快速增長,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于2004年由順差轉為逆差。據統計,2007年前3個季度,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雙增長,進口額為291.7億美元,同比增長19.6%,增幅大于出口增幅的18.6%;農產品貿易逆差29.7億美元,同比增長29.2%。
“貿易逆差放大,表明國內部分農產品市場對進口的依賴不斷增加。”倪鋒指出。他表示,這會導致部分農產品原本就比較薄弱的產業鏈被割裂,形成農產品生產區產品大量滯銷而消費區依靠進口的局面。“產區銷售不暢,極大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銷區大量進口又導致對進口的長期依賴。這兩種情形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可能導致這部分農產品市場受制于人。”
倪鋒說:“隨著入世后農產品關稅水平逐漸調低,國外農產品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加大,資源短缺地區的農業結構調整已經不可避免。”倪鋒認為,一方面,初級農產品加工企業受上下游的雙向擠壓,成長空間狹小,不管是從市場安全還是提高利潤角度出發,加工行業都必須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另一方面,農產品進口稅逐步削減,也促使國內農業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參與國際分工,一些失去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項目勢必要進行調整,并騰出土地資源,擴大發展具有較高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生產。
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種植業生產。倪鋒表示,屬于土地密集型的種植業,是我國目前最不具比較優勢的產業,農產品關稅水平調低的趨勢使得國內大豆、玉米、油料等主要大宗農產品價格進一步下降,農民收入減少,更多的農民選擇棄耕。與此同時,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的生產將進一步擴大。“種植業的縮水為蔬菜、茶葉、水產品等優勢產品騰出了寶貴的土地資源,而那些大量占用資源的基本農產品進口增加,也減少了政府為穩定市場而支付的費用,為優勢農產品生產及加工提供了有利條件。”倪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