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08年,不同性質的品牌都開始尋找穩定而快速的上升道路。
跨國公司尋找擴張機會
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之一是中國80%的高科技出口額是由跨國公司創造的。在快速消費品領域,如寶潔、雀巢、高露潔成功的秘訣是:(1)通過降低成本和擴張更廣泛的產品組合的方式,實現“高端”品牌向下延伸;(2)利用高端產品,鞏固其高質量的威望。如今,他們在擴張分銷渠道,醞釀進入第四、第五甚至第六級城市。如:聯合利華將一支分散的銷售隊伍重組進四個職責分明的區域。另外,所有的產品推銷開發活動都由國內最大的線下廣告團隊奧維斯市場營銷公司負責。(該公司于1999年成立,2005年被智威湯遜收購,目前有100家分支機構。)
比利時最大的釀酒商英啤,正在擴大其分銷渠道。近期收購了走高端路線的福建啤酒品牌雪津啤酒,掠走了整個中國東部的市場。
諾基亞通過農村滲透戰略,穩定的零售和假日促銷手段迅速擴大了自己在農村的市場占有率,成為次級市場的領頭羊。
家樂福對全國復雜的地域分布進行了有效管理、根據本土供應商網絡分布進行集中采購。
隨著北京2008奧運會的日益臨近,跨國公司搶奪本土競爭者份領的揭幕戰也打響了。國內民眾對本土產品安全性的擔憂只會增加國外品牌在中國的吸引力。
中等中國品牌的崛起
世界在尋找可以依靠的肩膀,以抵擋諸如海爾,中國移動,奇瑞,TCL這些巨人帶來的沖擊。其實他們的威脅比想象中的小。他們缺乏創造力,最大的競爭手段是低廉的價格而非消費者偏好或創新。他們也飽受決策遲緩、短視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年收入在1.5億到3億美元的中等規模的公司已經成為中流砥柱。安踏鞋類和服裝、利郎“商務休閑”男裝(市場份額迅速擴大),蒙牛和伊利,雪花和青島啤酒,這些中等規模公司采取的策略是:(1)遍布全國的分銷渠道:(2)國際化精英人才;(3)引入新產品概念(如伊利“精英”牛奶,安踏“可以呼吸的”鞋子);(4)國際化標準廣告傳播戰役(通常由跨國廣告公司制作)。今后5至10年里,大多數外國人對這些中等重量級競爭者的品牌都將有所耳聞。在膽大而卓越的領導人的帶領下,這些公司大多已經成功完成IPO(首次公開募股),他們今天在中國開拓地盤,日后定將把領地拓寬到國際市場。
底特律的未來在中國
中國汽車市場的驚人增長速度是21世紀汽車工業的最大傳奇。在過去的5年中,中國中產階級消費者仿佛將購買汽車作為加入中產階級行列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的汽車行業2008年將生產1000萬輛機動車,這種成績讓最挑剔的中國觀察家們都大跌眼鏡。盡管市場占有率低于5%,但仍有無數五花八門的汽車疾駛在城市的公路上。(幸虧輕軌的投資建設進展飛速:到2010年,北京、上海和其他很多城市會建起龐大的城市郊區交通網絡。)整整10年,通用汽車中國區取得了傲人的業績,如今持續保持每年100萬輛以上的銷量。福特也把它的第二大工廠設在南京,目標每年生產20萬輛汽車,事實上,它們的首席執行官艾倫·穆拉利聲稱公司將中國視作未來的制造和出口中心,而不僅僅是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美國汽車工作聯合會最近關于職業安全和養老金管理的調查也顯示底特律的有錢人已經接受了無可避免的美國和中國合作的生產模式。
中國本土汽車公司,以低價搶奪最低端市場份額。奇瑞延遲了生產貼上克萊斯勒道奇牌子的廉價車款的出口時間,號稱將推遲到“奧運會過后的某段時間”。陸風汽車的SUV仍然沒有通過安全測試:大量生產歐洲車的計劃也被擱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