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的人類出于對神靈鬼怪和大自然的敬畏,模仿動物形象制作了各種面具戴在臉上來保護自己。直到今日,在民俗活動、舞臺表演和兒童游戲中還能夠看到面具的身影。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面具文化,人們通過面具展現理想和審美情趣。面具積淀了宗教、民俗、藝術的多重內涵,反映著人類的愛、恨、渴望和欲念,并形成了絢麗多彩的面具文化。面具始終帶給我們一種神秘感,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這神秘的“面具王國”吧!
●目標
1.了解面具的功能,感受古今中外面具的不同魅力。
2.嘗試用多種材料來制作自己喜歡的面具,從而提高學員的藝術表現能力。
●準備
油畫棒、水粉顏料、勾線筆、面具底板、各種貼片、羽毛、繩線、中外面具圖片。
●實施
一、認識了解
1.游戲導入。通過講故事讓學員了解面具的起源。
2.觀察欣賞。比較中外面具圖片,了解各國面具的藝術魅力及其藝術特點。
3.交流評議。學員4人為一組,每人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面具圖片,對其造型、色彩、裝飾方法等方面進行評議。
4.總結用色,造型規律。
二、構思制作
1.在面具底板上用勾線筆大膽勾畫出要表現的形象。
2.用油畫棒或水粉顏料涂色。
3.用各種貼片、羽毛、繩線等材料進行裝飾。
三、表演娛樂
自由組合,和同學一起在大家面前表演吧!
●評價
學員是否能夠利用色彩來展現不同人物的性格;是否掌握了面具的制作技巧。
●拓展
在夸張變形的基礎上,你還能通過其它材料制作出不一樣的面具嗎?
面具的起源:據史載,在吐蕃奴隸制社會時期,即公元6世紀以后, 人們擬獸面具舞蹈在民間進行表演,由此產生了白山羊皮面具。松贊干布當政的公元7世紀上半葉,吐蕃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并制訂了成文法。在舉行盛大的慶典儀式時,表演“戴上假面具、裝扮獅虎牛豹”的舞蹈,這種擬獸面具舞是當時吐蕃社會的傳統舞蹈。可見,面具這一形式在吐蕃社會中就已經出現。
面具按其形制可歸納為假面、假頭、面飾、面罩、畫像、臉譜、變臉等類型。這里我們主要介紹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假面,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面具。假面一般大如人臉,戴在人的面部。在嘴巴和眼睛處留有孔眼兒,以便說話和觀物。它大多為平面浮雕,外凸內凹,略呈弧形,采用彩繪、編結、剪鑿等手法制作。假面用途也極為廣泛,在舞蹈、戲劇、戰爭、驅儺、祭祀以及各種民俗活動中都會用到。
面具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人類的真、善、美和假、丑、惡都在面具中得到了具體的表現。如深紅色象征國王,淺紅色代表大臣,黃色象征活佛,藍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征兩面派。所以涂色時一定要結合人物的性格和角色選定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