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新成,1930年生于四川達縣,1956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學院美術科,后留校任美術技法理論及水彩畫教師。中共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武漢水彩畫會會員。長期任職于湖北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有大量水彩畫入選湖北省及武漢市歷屆大型美展及湖北—四川、 湖北—江蘇、 湖北、江蘇、上海、安徽、湖南、廣東等省市水彩畫聯展,并有《清明時節》入選“第二屆亞洲藝術展”在孟加拉達卡展出;《輕舟已過萬重山》入選“中國水彩畫”在土耳其展出;《秋艷》入選“湖北美術學院美術作品展”在法國巴黎展出。另有水彩畫《風雨滿山溪》,《心隨彩云飛》,《雞冠花》等在《中國水彩畫》,《中國現代繪畫》,上海人美《水彩畫選輯》,《布谷鳥》等大型畫冊及刊物上發表,個人事跡曾入載《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及《當代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專題論文《水彩畫技法與欣賞》;《水粉風景畫技法》及《鉛筆素描風景畫技法》等在《華中建筑》連載發表。美術技法理論專著《繪畫與透視》1991年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后,以其獨特的科學性、系統性、藝術性及可讀性獲得廣泛好評。被各專業院校系科推薦為首選教科書, 十多年來多次重印,效果良好。
第一次讀蒲老師的水彩畫,是老師講課時掛出的示范作品,都畫于六十年代初,其中畫的雞冠花和武漢長江大橋的水彩畫曾讓全班同學感佩激動,課后我和一些同學曾到武昌橋頭按老師畫的角度去寫生,卻沒能找到在讀老師畫時的現場感覺,事后請教才知道,蒲老師的水彩畫雖有實地寫生的依據,但更多的是觀察記憶和提煉的結果,尤其是物象氣氛的表現均是基于這樣的方式傳達出來的。這次讀畫的印象深刻而久遠,每當回母校看望老師,總有這一幕讀畫的記憶相伴隨。時隔三十年,蒲老師的水彩作品準備結集出版,囑我為畫集撰文,借此機緣,我又得以重讀老師的水彩畫。
蒲老師的水彩畫處女作,畫于1946年,是夕陽下的山野,畫幅雖小,但已顯露出他在水彩畫上的才華。蒲老師的創作高峰期是在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六十年代正值老師留校任教,從事水彩畫教學的時期,他的平生抱負得以伸展,胸中丘壑與青春熱情彼此激勵,藝術修養與繪畫技法相互助長。從《友好宮前》、《大橋下面》、《嘉陵江畔》、《牧野少年》、《雞冠花》等等作品上既能感受到意氣風發的才情,又能見出結構景物,布陳賦色的縝密講究,藝術面貌和風格個性已見端倪。老師八十年代的水彩畫創作是在文革十年中斷之后的再次綻放,這期間的作品既有新技法的探討,又有新境界的開拓,畫中的山鄉江河,云海飛瀑,氣象渾厚,意蘊含蓄。在《山鄉春雨》、《娥眉飛泉》、《云中神女》、《遠望祁連》、《輕舟已過萬重山》等新作上,我們即可看到充盈飽滿的藝術意象。
比較兩個時期的水彩作品,各有不同時段的審美追求。六十年代的畫走現實主義的道路,深入生活,實地觀察寫生是創作的基礎。凡景物取舍,構圖色調,都用心推敲以逼近真實。筆不妄下,景無虛飾,畫雖不一定都是對景寫生完成,但卻保留有生動的現場氣氛。如《朱德故里》、《巴河渡口》、《蘇區小城》、《老街》這樣的畫面,都有足以喚起實地記憶的形象特征,所以老師這個時期的作品,屬于高度提煉的寫實風景。蒲老師八十年代的畫有一新變,畫上多了情緒的流動,筆調松動,氣象寬博。象物不在實而在勢,取景不在象而在境,用筆不在畫而在寫。這一新變變在了中國民族的審美本體上,心物會通,虛實相生,特有的東方思維方式開闊了水彩畫的境界。留意老師這期間畫的長江三峽和祁連山景,所取都非一地的實景而是它的神韻。所以這個新變時期水彩畫,其主調是大境界的寫意風景。
對于“心物會通”的作畫方式,蒲老師用“飽游沃看”,“目識心記”作為注解,飽游沃看而會識于心,就是“把所收集到的好風景,一一儲存在記憶里經過多次回味和反芻,等到條件成熟時才取出半成品來精細加工成最后的作品”(摘自《我與水彩畫的不解之緣》)。這個過程即是會識于心的過程,中得心源,畫為心印。蒲老師的這一特殊的作畫方式,我們還可以通過欣賞他前后二十多年的《雞冠花》系列作品得到更好地理解。
蒲老師與水彩畫的“苦戀”,在八十年代后得到了社會的回報,他的新作《遠望祁連山》、《清明時節》、《輕舟已過萬重山》、《秋艷》等分別入選中國水彩畫展和亞洲藝術展,多次在歐亞諸國巡回展出,作品也多見載于《中國水彩畫》、《中國現代繪畫》等重要刊物和大型畫冊。這次匯集成冊的四十多件水彩畫是老師六十年間的積稿,畫上投注了他的畢生心力,所思所想,識者盡可以在畫中讀到,而彌漫在畫里畫外的治學精神和人格魅力,期能收到啟迪后學的作用。
(羅世平: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美術學院“楚天學者”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