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起,“南李北關”的說法就盛傳于中國水彩畫壇。其中“南李”指李劍晨,“北關”指的就是關廣志。在他逝世50周年之際,我們深切緬懷這位著名的美術教育家,中國近代水彩、銅版畫的先驅。
1896年,關廣志出生于吉林市。他畢業于沈陽美專,于1931年赴英國皇家美術學院深造,并曾到法、意、德、荷、俄等國考察,深得西方繪畫的精髓。回國后,先后在燕京大學、北平國立藝專、輔仁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學校任教,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美術人才,同時始終嘔心瀝血地致力于繪畫創作。1958年,這位一代名家在藝術事業發展的巔峰之時不幸病逝,實在令人惋惜!
融貫東西,開拓多方畫業
作為中國最早且極有影響力的水彩畫家,關廣志既精通舊學、傳統畫法,又熟悉新學、西方繪畫,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即開始向世界介紹中國京城文化,并將西方水彩、水粉及銅版藝術引入國內,影響了一代藝術家和美術愛好者,推動了20世紀前半葉中國美術的發展。
關廣志的水彩畫源于英國而植根于中國。他的作品反映出獨特的審美觀,其代表作《玉泉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點。這幅創作于70年前的畫作的光影處理令人叫絕。畫面中心,逆光的秋樹在太陽下金燦奪目,漢白玉欄桿和殘垣斷壁的影子透明而微妙,畫面的背光部分極為豐富。在色調和色彩的處理上,畫家大膽地使用了綠與紅、黃與紫、藍與枯黃等對比色,并將多種對比色和諧地籠罩在統一的暖色調中,用色多而不亂,亮而不俗。同時,獨創的“留色填空法”的運用,使畫面變化豐富而不失整體感,肯定有力、有面有線的用筆也充分顯示出了畫家的國畫功底。此外,充盈在畫作中的東方意象,更使其具備了完全不同于其他作品的韻味。這幅爐火純青的畫作,猶如一首金秋交響樂。
關廣志一生都在對水粉畫的東西融合進行不懈探索,他跳出了對水粉畫的一般理解和定式,先在色紙或亞麻布上做豐富的肌理,再勾勒白描稿,而著色時使用的是透明及不透明兩種顏料,從而形成了他獨具一格的表現形式,至今無人可及。看過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天壇祈年殿》、《中山公園》等作品的人,都對他厚重、沉著的水粉畫法欽佩不已。
此外,關廣志對建筑繪畫的貢獻也非常突出。他長于古建筑和園林風景的繪畫題材。其實從構圖上講,以建筑為主體,是很容易造成死板呆滯的,所以很多建筑繪畫作品,往往將建筑藏于山石樹木之后。關廣志卻勇于挑戰難題,多次大膽地以建筑為主體,如表現北京名勝的《故宮角樓》、《中南海雙亭子》及《頤和園佛香閣》等。由于他得心應手地運用了獨特的技法,故能將中國古建筑的敦實和壯美表現得入木三分,把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化地呈現在觀者面前,吸引了眾多中國建筑藝術的愛好者和海內外收藏家。
關廣志還是中國銅版畫的開拓者。在英國學習其間,他對銅版畫這一當時中國尚未涉足的畫種產生了濃厚興趣,于是在回國時不辭勞苦地帶回了英國的優質銅版畫印刷設備,并制作了一批精湛的古城風景作品。后來,那臺隨他一起遠涉重洋的印刷機贈給了西安美術學院。
遺憾的是,關廣志的上乘之作多數流傳海外,還有部分遺失。許多精品至今無緣與世人見面,能見到的作品也難以展示畫家作品的全貌,這實在是美術研究的一件憾事。
誠守其內,雅發其外
“藝術家要誠守其內,雅發其外”是關廣志在教育弟子時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品格的真實寫照。
上世紀20年代的老畫家陳師曾對年輕時的關廣志頗為贊賞,贈親制銅墨盒一方,上刻題詞“新篁過雨”; 擔任過中央美院院長的古元,50年代初為了學習水彩畫真髓,曾多次上關廣志居處登門取經;著名版畫家李樺也曾向他求教銅版畫技法,關廣志將自己所知所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啟功與關廣志在輔仁大學美術系共事多年,常在畫業上切磋,相互尊敬有加;在任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期間,關廣志與梁思成、林徽音、吳冠中等先生互相引為知己……1986年冬,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在一次出席滿族畫家展時動情地說:“我畢生尊敬兩位北京畫家。一位是恩師齊白石,另一位是水彩畫家關廣志。”如今,許多六七十歲的畫家在談及當年習畫時都說,他們從關廣志的水彩、水粉畫作品中受益匪淺。
上世紀30年代,關廣志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與時任校長的司徒雷登、漢學家拉鐵摩爾等成為切磋藝術的文友。他不卑不亢地闡述自己對東西方藝術的看法,贏得了他們的由衷敬意。作為美術教育家,關廣志重視直觀教學、親自示范,對學生毫無保留,故深受學生愛戴。而他“待人以寬去其隘,待人以誠去其詐”的為人信條也為大家所熟知、尊重。
關廣志游歷多國,畫遍大江南北,不論身在何處,他都以豪爽率真的性格贏得了從文人畫家到民間藝人,從大師泰斗到庶民百姓的眾多朋友。他的剛正坦蕩,有口皆碑。
中國文人的風骨早已融入關廣志的血脈,進而凝結畫筆之下。正因如此,雖已離世50年,關廣志高超、獨特的畫藝和他那蘊藏在畫作中的精神品格依然影響、感染著一代又一代藝術家。他的名字和不朽畫作也銘刻在近代美術史的豐碑上。
還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是:其子關乃平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不僅繼承了他的剛正不阿,也作為一名著名的學者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活躍在國際畫壇和世界美術交流的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