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和演員大有瓜葛!
俗話說,“演員的肚,雜貨鋪”,是說做演員的要有多方面的知識和閱歷,其實我們教師的肚,亦何嘗不是一個雜貨鋪呢!上好每一堂課,是做教師的天經地義。而上好一堂課所需要的知識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單方面的專業知識,其所具有的技能也是綜合的。我們的教師為了能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思想馳飛的原野,往往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包括查閱和準備資料,尤其是現代化的多媒體課堂教學,需要老師要有多方面的教學手段和技能,廣泛收集和制作諸如圖片、錄像、動畫等視聽資料,還要深入學生中間進行調研。其中的每一步都花費了教師大量的心思,這和演員們在演戲之前去深入生活,去體驗揣摩角色,以爭取盡快人戲的道理是一樣的。而且現在的演員很多都不去深入生活的,更別說去泡圖書館查資料了,其實并不是所有的演員都是真正的藝術家,都具有書海邀游的能力。我在蘇州上學的時候,經常去給在學校附近排戲的劇組當群眾演員,跟那些演員們同吃同喝,親眼目睹和參與了大量排戲的場景,才知道他們的舉手投足,顰眉凝目,嬉笑怒罵,都是在導演親自演示了好幾遍之后,演員們照著走就是了。對此,導演對我們這些群眾演員非常幽默地解釋說:“從此以后,我們又少了許多觀眾,因為你們已經知道電視是怎樣拍的了。”況且我所見過的許多演員的表情一點也不自然,只不過他們有一張受看、對得起觀眾的臉而已。而一堂好課,往往是教師各類知識和技巧的綜合展示,我們臺下的觀眾比導演們要挑剔多了。演員走錯了,導演可以把帶子抹了,讓演員重走一遍,而如果教師的課沒講好,孩子們可沒有那個耐心讓我們再來一遍呦!
演員馳騁的天地是舞臺,當然自從有了影視媒體,演員們的真正意義上的舞臺就沒有了(搞話劇的演員才有)。他們的舞臺變得更加廣闊了,由室內移到室外,同時也說明演員們的戲也愈來愈好演了,因為以前演話劇,是臺下觀眾的目光跟著演員走,因此吸引觀眾的目光是演員的目的之所在,為此演員們都百計千方的使自己變得搶眼。大家想必都看過陳佩斯和朱時茂演的小品《主角和配角》,小品中的主人公都為了把觀眾的眼睛吸了去而各自不服氣,搞得人笑彎了腰,所以說話劇要比影視劇難演。現在拍電視是攝像機的鏡頭跟著演員跑,而不是演員跟著鏡頭跑,這對于演員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鏡頭除了跟“我”,再沒別的可跟了。教師就是課堂上的演員,我們的舞臺是講臺,而且從窗到門三尺,從門到窗三尺,道具也很樸實,因此,教師的情況和真正的演員就迥然不同了。舞臺小,道具少,這是我們的職業特點,可我們卻要在這里搞出一個無比廣闊的天地出來,況且我們的觀眾可謂是毛病多,耐心小,脾氣大,“資格”老,因此,教師的這口飯并不比演員好吃。教師為了俘虜學生的目光,除了傳道授業解惑外,總是在提倡要盡可能的使自己的課堂生動活潑,說話時抑揚頓挫,口氣要像幼兒園的老師那樣甜潤,聲音要像趙忠祥那樣充滿磁性,語言要像趙本一樣的幽默,心腸要像父母一樣的憐惜愛護,表情要儀態大方。這樣的課,學生是沒有道理不喜歡的。
演員的戲是編導們編排好了的。而我們教師的戲得自己編,所以我們都是自編自演的,而演員中能自編自演的也就那么幾個,如張國立,劉曉慶什么的,我們稱之為大腕兒,加以崇拜和模仿,可幾乎很少有人把我們當成什么腕兒,更沒有人會崇拜模仿我們。可有一樣是相同的,就是我們和演員一樣可以去影響某些人,甚至是一輩子。
說了這么多,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們干了演員干的,做了演員做的,不是演員卻勝似演員。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的天地和“粉絲”跟演員們相比起來,簡直是將天比地,不可同日而語:相比于演員的名氣與收入,我們就如同歌里唱的那樣,“沒有花兒香,沒有樹兒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小草”,默默無聞。但并不是說我們的事業就不夠壯麗,我們的壯麗在于收獲“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從中笑”的那股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