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不聽話,也不跟父母說話?有沒有可能不是父母的錯,也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話說壞了”?
在面包店選購面包的時候,身旁蹦跳著走來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
他的身高剛好與最低層的貨架齊高,拿取食物順手方便。他身后馬上響起了一個制止的聲音: “放下!”
那媽媽的聲音聽起來不太大,也聞不出任何怒氣。但當孩子的手,開始從興奮的指點,轉為更實際的觸摸時,那聲“放下”以比較高的分貝再度響起。然后一聲接一聲,隨著孩子動作的加劇而拔高。音質也越來越尖硬。
那聲音中包裹的情緒已瀕臨爆炸邊緣。我突然很想乖乖地把手中的面包——放下。以回應那無人回應的命令,免得爆炸了,周圍無一幸免。
不久后,我在新加坡機場,親臨一場幾乎一模一樣的母子現場。只是當那位媽媽追著她在洗手間玩水的兒子時,制止的語言是英文的“stop it”。一樣是一聲加高一聲,一樣是母親即將爆發,而孩子卻全然無視。
想起這兩則連續發生的事,我不禁啞然失笑。看來全世界的教養問題差異并不大。我只是很訝異,當父母指導孩子接受一份指示時,竟然辭窮到跟一個機器人沒兩樣,不停地反復同一句話。
是不是我們因為生活的忙碌而失去轉換語言的想像力了?還是嘴角吐露話語的同時,我們的心其實是不在的,所以沒有察覺到自己的麻木?
我也很訝異現在的孩子對父母所說的話竟是如此地無動于衷,他們是真的天生冥頑不靈?還是已經被生活中毫無新意的語言訓練成一對東風吹射中的馬耳?
當了十幾年的母親,我覺得自己永遠的功課是學習跟孩子好好說話,因為無論贊賞、協商、指示、責備或鼓勵,語言都是親子溝通最重要的工具,有了好的語育渠道,我跟孩子的心靈分享才能永遠暢通、清澈可喜。
常想起初為人母時自己的溫柔,把襁褓中的嬰兒緊緊地摟在懷里,低著頭、臉貼臉、喃喃地細訴愛憐與情意。那種心境雖永難忘懷,但那份耐心卻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慢慢轉變消逝。因為懷里不會表達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意志,使用自己的語言,我知道那出愛的獨角戲再也唱不下去了,因為單行流向的語言,哪里都到不了。
我很幸運,孩子在求學的期間遇到過許多語言良善、發人啟思的好老師,那些話語隨著字條或孩子的轉述,成為我學習的楷模。我漸漸懂得對孩子說話不只是溫柔就好,不只是滿載鼓勵就好,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真誠,因為真誠可以承載雙方的檢討與期待,這樣的對話即使在面臨問題時,仍可避免許多不該有的沖突與傷害。
世界快速地改變著,許多父母因而相信,孩子長到某一個程度后就不再喜歡與父母對話。而有的父母,因為想要與孩子有更多談話的機會,開始模仿兒女的談話方式。我曾聽過一位平常言談十分穩重的朋友,跟他上高中的兒子講話時簡直像“流氓”一樣,驚訝之余忍不住問他為何有這樣的改變,他說:“不這樣沒辦法跟他溝通。”
我到現在還相信那都是一種誤區,引發這種誤區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好好地照顧孩子的語言成長。很期待家長們從誤區中走出來,致力創造家庭美好的語言氣氛,教養出談吐動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