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代繪畫十分火爆的時候,版畫特別是黑白木刻是一個相對沉寂的領域。一些成功的藝術家,油畫的、水墨的,正忙不迭地把自己的作品加工成絲網版畫以盡可能多地占領市場份額,誰還愿意一刀一刀在堅硬的木頭上不停地刻畫?——這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在崎嶇小路上無畏攀登的人是很少見的。
康寧是其中最執著的藝術家之一。

他長期從事黑白木刻創作,從來沒有改變過,而且一直堅持黑白木刻版畫是刻出來的畫,“刻”是本性,比“印”更重要。既然要“刻”,就會涉及工具和材料,一是使用刻刀刻畫形象的藝術屬性,二是硬質木材經過選擇、加工、刻制出來的質材價值。在這兩方面,康寧都有其獨到之處。
他的作品不論是鄉土題材,如《生命·樹》、《苞米揚花》,還是城市形象,如《眺望》、《對視》、《城市森林》,康寧都善于采用平面疊映式的空間組合,以不同線條作為形體之間的界限,然后用平行直線或平行曲線來構造塊面。整體聯系大氣磅礴,局部處理則像是拉開木材表層,露出一種撕裂的力量。三角刀刻線的鋒利、敏銳和刻畫動作的果斷、有力,使他的作品強勁而充滿活力。而偏愛灰色調的有意控制,則給人以溫馨、豐富、充實、獨特的感受。在黑白木刻版畫家中,康寧是一個敢于走極端、不怕獨木橋的人。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在版畫展覽上總是顯得與眾不同。
康寧版畫以刻為主,自然對木版的質材效果十分看重,不僅是他的刀法刻功在表現對象的同時,充分注意和媒材的關系,而且在印制、展示各個階段亦非常重視對質材價值的發掘。為了使質材本身的審美屬性得以盡情發揮,他不采用板材而是使用原木。因為在硬質原木上刻畫的阻力加大,要求藝術家有更高的難度需要克服,從中呈現出材料的頑強性,而這既是物的屬性也是人的表達。對原生態木材形狀的保留,甚至不棄瘢痕、洞縫的印制,使康寧的作品有一種隨機應變、自然天成的藝術效果,和僅視版畫為畫、以四周邊框為界的所謂“經典版畫”有所不同。正是這種不同,使康寧更進一步,直接把原木刻制作為作品,只刻不印,讓木刻版畫徹底回歸到“刻”的本性,成為刻出來的繪畫和版畫式的雕刻。
這樣一來,康寧已經走出了版畫畫地為牢的界線限,使版畫有可能通過展示方式的變化,成為在展示空間環境中真實存在的公共藝術,而不是案頭藝術或印刷作品。在這方面康寧有許多想法,當藝術家開始從展覽場地條件出發來構思自己的作品時,他實際上已從傳統的個人創作方式出走,把自己的作品置于和社會、和公眾、和環境的現實關系而不僅僅是想象關系之中。這將會為康寧版畫創作帶來進一步變化,希望康寧為此所做的努力,能為版畫界坦然介入當代藝術提供新鮮的藝術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