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華祥是素描、版畫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也是一位藝術教育家。他的黑白木刻教學和“三十二種刻法”對于重塑中央美術學院木刻教學在全國高校中的龍頭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品《貴州人》和《近距離》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彩色木刻技法的革命。王華祥堅持數十年精心研究素描、色彩和造型,在素描、木刻上有很深的藝術造詣,藝術風格更是像畢加索一樣多變。其素描專著《將錯就錯》中的思想在藝術界造成了很大的轟動,很多青年藝術家都受到了他的影響。通過這些作品,大家會發現版畫、素描在當代藝術中潛在的無限魅力。在王華祥《喜入迷途》個展中的作品,清晰地梳理了他在版畫、素描上的藝術成長經歷,真實地再現了藝術大師的心靈探索軌跡,并在一定層面上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對藝術史研究者、評論家、收藏家和愛好者都應該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他桀驁不訓的性格不僅使其40多年的人生歲月充滿坎坷和征戰,也使他的藝術迸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續的張力。
殷雙喜
王華祥的版畫藝術,走出了面面俱到的中庸狀態,開始真正地回復到版畫的自身。一方面,他努力探討黑白版畫的抽象本質,在表現與抒情的基本特長的發揮中,在偶然性、隨意性的形象生發與符號繁殖中,表明了黑白版畫對于精細再現三度空間的局限。另一方面,他卻在彩色木刻中探討這種手段對于造型語言的運用極限,在理性化的多層次刻畫中,尋求對于當代人內心精神狀態的直接呈示,具有赤裸靈魂的真實力量;從而對我們被形式美久久麻醉的視覺經驗,給予近距離的沖擊,使我們感受到版畫作品中藝術家活躍的生命力。
王華祥的版畫作品中形象與空間環境的一致性(通過形象與刀觸的重復呼應),體現了人與自然的一致性。通過具有個性的多樣化的語言與符號組織,王華祥觸及到了藝術中一些神秘的共性;他以潑辣尖銳的刻刀,溝通了與自然的感應聯系,敘述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尹吉男
九十年代以來最優秀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一。
巫鵬輝
六十年代初出生在貴州的王華祥,1988年中央美術學院畢業,他以《貴州人》為題的一組無主版套色木刻創作,足以令今天仍對繪畫動容的人抱以敬畏。他的黑白版畫作品更為自由,《打開心扉》、《中國圖式》等奠定了他在木刻領域的頂尖地位。大浪淘沙,是全國各地素描和版畫的追隨者,將他推上革新傳統教育的第一把交椅。
彭鋒
北京大學教授、批評家彭鋒說王華祥的思想很活躍,作品觀念性很強,而且手還很巧,很有技術性。一般人不容易將兩種統一,但是王華祥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為什么?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交錯,就是一會兒創作,一會兒思考,在思想和動手之間來回切換;另一個是交織,空間混合在一起。
郭小川
王華祥像刀鋒一樣,非常犀利,尤其是看到他的木刻表現的人物,他真的能夠滲透到人的精神世界里面去,一下抓住人的骨子里這樣一個東西。
王明賢
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王明賢從身份的角度談了自己對當代藝術的看法。比如王華祥,他既是一個藝術家,也是一個教育家,還是一個活動家,像他這樣能把幾種身份結合得很好的人真的是很少。從教育上說,他創辦飛地藝術坊;從活動上說,他在環鐵藝術城策劃組織各種藝術展覽節日。中央美術學院的教育在1978年后是比較不成功的,沒有培養出藝術家來,而85新潮美術開始浙江美術學院浮出。1988年中央美術學院出現了方力鈞、王華祥、劉小東等人物,90年代的中國當代美術史浙江美術學院退后,中央美術學院開始躍出。
中國現代版畫30年代開始出現,80年代出現了徐冰、王華祥、蘇新平等版畫大家,由此版畫進入了當代狀態。王華祥的《喜入迷途》展在某種程度上也已經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20年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