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似乎在回避現代生活的壓力焦慮,從喧囂、躁動的欲望之海沉入到對遠古文明的文化憑吊中。盡管憑吊懷古都免不了對遺跡的撫摸觸心,免不了在畫面上直觀再現古跡遺物,但蘇巖聲的作品能夠把銅版的蝕刻語言和石板的水墨語言融匯到一種精確的表達中,讓這種憑吊懷古增添出一種陌生而鮮活的視覺魅力,傳達出幽微的情懷和深沉的思緒。在《懷古》、《天界》和《無限》這些系列作品中,構成圖式的不僅僅是那些殘損的遠古文化符號、紋樣與浮雕,而且還隨處可見爽利挺括的刻線,這些具有現代意味的刻線,把遠古的傳統帶入現代文明的話語。
——《美術》主編、著名藝術評論家尚輝
蘇巖聲的作品,從對素材的理解,對話語符號的運用,對表達效果的追求等諸多方面,都清晰地反映出作者獨到的探索與思考。作品試圖表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一種關系,以單純、樸素的手法,構成渾然的視覺形式,使傳統文化中閃光的精華含蓄在博大與神秘之中,借以喚起觀者對自己文化的反思與情感。傳遞對未來的希望之情,夢想著尋找失落的精神家園。他對中國傳統哲學的向往,對當前創作中有些時髦東西的有意回避,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意境的追求,都敘述在他的作品之中,我認為這是一種對版畫藝術本土化的探索。

——著名作家張賢亮
蘇巖聲在中央美術學院讀碩士學位班的那兩年,我們接觸較多。我注意到他一直讓自己的思考游走于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理念之間,不斷地尋找恰當的圖示語言,最終完成了《無限》,《預言》等一系列銅版畫作品。那一塊有流動感的“織物”像是在一陣陣抖動,也許,那是一片星云,也許是一陣風,總之,是一種不可名狀的神秘,畫面上的那個由圓與方組成的線圖,更讓人有宇宙的不可知與自然規律的不可抗拒的必然聯想。他曾說,他的表現的動機是為喚起觀者對自己文化的反思與癡迷及對未來的希望,尋找那失落的精神家園。應該說,他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主任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