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間:2008年12月20日
地 點:深圳大學文科樓會議室
學術主持:齊鳳閣尚輝周紹斌
王建山(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貴州民族學院美術學院院長)
版畫隊伍是一支學術性強且非常有潛力的隊伍,學院版畫在學術方面起著引領作用。齊鳳閣教授提出的理論得到大家的認同,我們學院版畫在這個基礎上應該再向縱深發展。油畫和國畫在認真做學術研究,特別是油畫,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是中國油畫學會,95年油畫學會成立以后做了大量的學術梳理、學術規劃,學院版畫應該向中國油畫會學習。戴政生(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提出一個新概念,創造中國新文化,創新成為中國新文化的核心。新文化的開拓與創新也是歷史賦予學院版畫的使命。
中國學院版畫在世界上是獨特的。它既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也是外來文化的傳播者,還是中國當代文化突破的實踐者和創造新文化的先鋒者。這是中國當代國情所決定的,既是使命也是責任。中國當代文化走到今天,學院版畫沒有回頭路,只有開拓與創造。重復古人,照抄洋人,重復自己都沒有出路。只有思考,獨立的思考,對自己傳統文化的思考,對西方文化近百年改造中國的思考,對改造后中國今天的現狀的思考。
因此創造新文化是必然,中國新文化這個概念也是從各種思想、理念的不斷創新與突破中匯集起來的。新文化的動力是創新。一個強大的國家、民族的創造力應該是非常強大的。這包括各方面,藝術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們的版畫聞名世界。在這個時代,唯有深刻地理解中國的國情與文化,也唯有深入地研究外來文化,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才可能有創造新文化的激情和勇氣,才有探索、發展的強大動力。版畫這種藝術在今天已經有了突變的氣候與土壤等外部條件,它的發展空間突然之間越來越大,發展勢頭越來越猛,這就是獨立思考和堅持、堅守的力量、探索的力量、突破的力量、超越的力量。
應該講我們才開始嘗到了研究自己傳統文化的甜頭、觀念突破的甜頭、反思和進步的甜頭。但不能停頓,唯有創造才是我們的通道。唯有探索與深挖才能悟到真諦。我們不能沾沾自喜,這些所謂的成果,只是中華新文化的萌芽與開始。有了目標就會去尋找方法,因此創新之路還漫長。但是創造新文化,已經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學院版畫學人會努力奮斗的。李全民(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
學院版畫發展到目前的階段,從技術角度而言,它越來越專業、越來越高,我跟美協的朋友聊,他說你們現在搞的我們越來越不懂了,我說藝術的發展肯定有這么一個階段。我希望版畫技術從單一的版種到豐富的版種,到殺出、突破版種界限的綜合。上次齊老師策劃綜合版畫展時提出一個概念:“綜合不是技術”,綜合是一種觀念,以某種東西為起點,才可以納入所有需要的東西,綜合版以版畫為起點,納入其他東西。
版畫以版為起點,但終點不在版畫上,我們以前是以版畫為起點,以版畫為終點,終點就是呈現方式一定是版畫意義上的東西,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只要以版畫為起點,比如做動畫的人,你拿版子刻的,他把版子掃描進去,最后出來的形象是一個影視作品。前三年我們有一個作品獲得一等獎,曾經獲過南京獨立電影節的最佳短片獎,就是版畫的動畫,這種思維其他學校也在做,但我希望這個思維能給大家一點啟發,從版畫的單一性,到版畫的豐富性,再到版畫的界限突破。因為只有突破界限,不斷地納入才能生存。各位應該多參與一些當代藝術展,不要完全是版畫藝術展,把版畫的形式稍微泛一點,版畫向當代形式的邁進是當務之急。方利民(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副主任)
今天我想講的話題是從學院版畫的角度解讀對中國傳統版畫的研究,因為我覺得創作版畫藝術,在我們國家是一個時間很短的藝術,相對于國畫和油畫的知識儲備、知識積累還是比較單薄的,我們國家的版畫系教學在學科知識的積累上顯得相對薄弱一點。
學院版畫在版畫發展中還是比較前衛的,齊老師提出學院版畫的特點應該是實驗性、探索性。這個實驗性、探索性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呢?我覺得還是要回歸于對傳統的研究。
學院的版畫家為什么現在在版畫創作領域處在比較領先的地位?正是因為學院里面有知識的積累和研究,所以學院做的前衛的東西比純粹為前衛而前衛做的東西更耐看。
關于傳統版畫的研究,我覺得不僅僅是技術,有一個時期對于技術比較狂熱,大家對這方面的鉆研比較專注,但回過頭來發現技術到了極致以后還是缺失一些精神上的東西,所以我們對傳統版畫的研究應該在三個層面上考慮會比較全面:
一是審美意味的研究。中國傳統版畫在材料的質感上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這也是我們跟其他門類藝術區別比較大的地方。
二是造型語言的方式上。中國傳統版畫的造型方式是我們可以深挖的寶庫,里面有很多我們可以發掘的東西。
三是在現代創作的意義上。中國傳統版畫應該說是復制性的技術,或者說是印刷的技術派別,所以一直不把它當作藝術創作來看,我們把它的審美、造型方式應用到現代版畫創作上,也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張珂(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教師)
我在日本留學了一段時間,他們認為版畫最大的特點就是版,版本身可以創造出很多語言,版對于每個人其實都是一樣的,但是你賦予它的意義不一樣,版所說出的話就不一樣,剛才李全民老師也談到版畫最后發展到動漫、人照影子刻到墻上去,這其實是版的延伸。
作為學院版畫來說,一方面是各位老師談到的審美性、綜合性,另一方面還有它的個性,如果完全把版畫融合到其他畫種當中我認為并不是一件好事,應該把它獨立出來,正因為版畫獨立出來才有今天各種各樣關于版畫的討論,版畫存在的意義也正在這方面,學院版畫的定位完全可以從版來看,只有這樣它才能和其他畫種有所區別。周紹斌(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學院版畫語言到底有哪些層面?一是技術語言,二是藝術語言,三是學術語言。就像一個孩子學畫,一開始接觸的就是技術,到了一定程度要搞藝術,再到一定程度就要搞學術,我們今天所做的就是要在學術層面上對學院版畫有一個認識。這種思考最后要進入到版畫學科的建設層面,如果我們對版畫藝術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或者僅僅停留在藝術作品的層面,而不進入學科是不行的。
學院版畫的提出最大的意義就是文化建設問題:
1 學院版畫首先應該是引領版畫創作之前衛。前衛并不是體制外畫家的專利,學院版畫應該成為引領版畫創作的前衛、先鋒。
2 要建立版畫語言本體和學院版畫自己的原則、系統。
3 構建或創造版畫藝術系統。從版畫史學的角度建立版畫的學術系統。
4創造時代版畫之經典。我們的版畫走到今天需要經典,我們應該有經典之作、上乘之作、傳世之作。安濱(中國美術學院造型基礎教學部主任)
我們應該改變過去的創作模式、創作樣式,改變創作語言上的呈現。我們冷靜地回頭看看會有這樣一個感覺,大家追求的語言探索有一個比較整體的傾向,概括起來講就是向西方學習,認同西方,帶有比較強的樣式模仿,或者是受到繪畫形態的刺激出現的變體。
因為它沒有一個支點,沒有一個參照,簡單地從畫冊、展覽中看到的東西尋求靈感,實際是一個轉嫁。
學院教學知識點和能力培養上缺少有針對性的系統訓練,所以學生變得比較盲目地找一些樣板做東西,他理解西方的一些作品是比較淺層次的,是樣式的轉嫁、模仿,所以教學上還存在要改進的地方。
我在英國進修時間比較長,也走訪過很多學校,我觀察到一些現象跟中國的教育不太一樣,英國在對學生指導時,一是對藝術史、各種藝術現象、藝術家的發展有非常詳細的介紹。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培養學生的時候,并不是讓學生學哪個畫家,它恰恰是讓學生找到與畫家思考點的不同之處,所以從起步,在觀察問題的選擇上就要找自己的點,特別看重個人態度。這種教育模式不僅在藝術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樣的,非常看重個人獨立的觀點、獨立的思考和獨立的興趣點,然后讓你在這個領域慢慢生長。很多課程表上會有一句話——做出你最想表達的東西,是你自己的一種方式。那里幾乎沒有畫家模仿歐洲藝術史上的大師、名家,而在中國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不僅是學院版畫的問題,學院雕塑、油畫及其他繪畫在中國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我們的畫家在模仿、抄襲歐洲畫家的語言,無非是以你的功底畫得更加有深度,實際不是自己的東西,所以中國的繪畫、藝術拿到世界博物館里是沒有位置的,因為不是你自己的,也不是你國家的。
我在四川美院待了二十多年,后來到中央美院,走過這么長的教學路,我有兩點經驗,第一點是“三個離開”,第二點是“四個包圍”。
三個離開:一、一個藝術家首先要離開你的群體氛圍,你畫的和他的接近,他畫的和你的接近,你的藝術就要“死”掉了,因為你沒有獨立性,獨立思維是一個藝術家的根本點。
二、西方是西方體系,如果我們一進去就是西方的東西,把西方東西拿來變成自己的東西,還不臉紅,這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你的文化擔當在什么位置上?只是剽竊,只是復制,所以我覺得對西方的東西首先是不要趨同,要去認識、研究它,但不要變成它的隨從。
三、對傳統的離開。當代社會形態、語言圖式形態和傳統文化語言之間肯定有區別。
“四個包圍”能夠解決“三個離開”中間面臨的復雜學術問題:
第一個包圍,我們現在的學生進了學校第一個概念就是學知識。我在大學對我的學生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大學絕對不是唯一傳授知識的地方,它首先是建立一種人文機制,你要有人文的能力才可以做藝術家,藝術家首先確立在你的人格基礎、人文情懷前提之下,所以在大學里,我從四川美院一直到中央美院,給一年級學生上的第一堂課就是你想好了怎么做人沒有?這個沒有,后面的事情都不要談。人文精神的構建是大學教育的第一個主體。
第二個包圍,理想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中之重,藝術家也好、知識分子也好,學術自由和獨立人格是非常重要的。獨立人格首先要從理想來,今天的社會如果人人都想著票子、車子、房子,那就不會有真正的藝術產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知識分子。
第三,歷史教育。你進來為什么要讓你學歷史,它不是讓你學習某個人,而是讓你在史當中找到自己的坐標、位置,藝術家要在千百種風格中跳出來找到自己的位置,對史都不了解,怎么研究?怎么推動學術?所以歷史的學習是終身學習,而不是大學學完了以后就不再學歷史了。
第四,專業技能、專業知識以及專業自身的結構。
這四個關系構成一體才可以說培養了具有當代性、具有文化擔當和當代使命、責任的藝術家,我的方法是“打出去”和“請進來”,“打出去”是三個離開,“請進來”是四個包圍。魏謙(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華中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
一個民族和國家藝術的現代性與其他民族和國家的現代性有相同的一面和不同的一面。之所以有相同的一面,是因為都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階段所提出的問題和人們的生活狀態。有不同的一面,是因為各民族的文化藝術有自己的相對獨立的文脈,在現代社會從傳統形態到現代形態的轉化中會產生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新面貌。對多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沒有統一的恒定不變的現代性標準,各國有各國的時代特點,各國有各國的文化觀和價值觀。
“與時俱進”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如果中國繪畫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不能適應時代的觀念變化,不能解決藝術的現代性問題,那就會落后于時代,落后于與現代發展相應的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藝術也將失去自己的生命活力和前途。那么,如何認識現代性?如何認識西方的現當代藝術?中國的現代藝術道路應當怎樣走?這些緊迫地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使我們不能不認真地加以考慮。熊永平(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教師)
學院版畫在學術上的先導性主要體現在語言和觀念兩方面,語言方面是本體語言的研究,既有對傳統的傳承,同時又有對新的媒體方式、新表達手段的研究;觀念的傳承也一樣,有的人可能技術很先進,但是他表達的觀念可能是過去的,一個藝術家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時代、一個特定的時間過程中,他的思維方式甚至他的行為舉止肯定是和這個時代緊密相連的。
從宏觀的美術史的角度來說,中國當代版畫在八九十年代更為注重本體語言的探索,當然這并不是說八九十年代版畫沒有精神層面的東西和文化的針對性,但從整體層面而言,它更關注本體語言層面的探索。藝術發展到今天,僅僅注重本體的東西顯然缺乏當代文化的針對性、缺乏文化的張力,藝術如何介入時代、介入現實?是當代版畫發展刻不容緩的切入點。
版畫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其真正的價值和狀態不能僅從橫向比較和市場的比較來定位,當然版畫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自身的問題,這是一個事實,這也是一個藝術能夠獲得生生不息發展動力的重要方面,如果有一天哪個藝術發展得很完美,那這個藝術就到頭了。
我主要想談一下學院版畫的當代使命和社會責任。第一,從學院版畫整體來說,學院版畫應該有非常重要的社會責任、歷史責任,它就像一個物種一樣,如果這個物種沒有發展的話,至少它是一種后退,或者慢慢地就會消失。現在學院版畫已經在中國版畫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或者說引領中國版畫的潮流,如果學院版畫的發展都不能繼續下去,那么整個版畫作為一個畫種,在中國的狀態就會越來越尷尬,所以就版畫整體而言,我覺得它的使命感就像一個物種的延續一樣重要。
另外,我認為作為一個版畫個體而言,不應該承擔太大的責任,作畫的時候,如果你承擔了很多責任,每天都板著臉孔去做,至少是不放松的,你也不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每天都拍著胸口,要為版畫做什么偉大的貢獻,要創作出什么傳世之作,這種創作方式本身就是不自由的,如果以這種心態來創作,也不一定能做出很好的作品。
此外,中國傳統版畫語言的繼承方面還是比較缺乏的,中國和西方用兩個字可以對比起來,中國很注意“水”,而國外很注意“油”,可能這就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對比,水是很容易融合的,很有親和力,而油有排斥性,所以西方更加注重科技方面的東西,科技是1+1就等于2,不等于3,是非常嚴謹的,有排斥性。而中國文化有很強大的包容性,中國現代版畫是從西方引進的,但中國版畫很多構成形式,作品的文化屬性應該是東方的,如果你在東方生活了這么久,連東方屬性都不能把握的話,只能盲目地跟著別人。李仲(四川美術學院教授)
學院版畫的特征是學術性、探索性、實驗性,學院版畫也就是在中國這個時期出現的現象,因為以前中國的版畫有很多類型,有群體性的,工人版畫、農民版畫、少兒版畫,慢慢地由于社會形態的轉變,有些群體版畫衰落,最終在學院這個地方,由于教學的任務,版畫慢慢集中到學院里,所以學院版畫關鍵是有教學功能作為前提。從教學方面來看,老師針對的都是20多歲的學生,年輕人生活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他的思想、他接觸的東西和我們都不一樣,不斷有新的東西出來,所以教學一方面是老師教給學生一些東西,再一個就是老師可以通過學生得到一些東西,作為老師和一般的畫院或者專業畫家的不同之處也在這兒,他不斷有新鮮的東西過來,你在教學,學生也可以給你帶來一些新的觀點,這樣一來學院的特點是始終保持了活力,學院版畫的特征可能也就在于它的不固定性,它是不斷生長、不斷變化的,它的作品方式、教學方式,都在不斷變化,這也是學院承擔版畫研究、傳承方面的優勢。周仲銘(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版種工作室主任)
我覺得中國版畫需要特別系統和完備的理論建設,這里包括很多內容,比如版畫史的梳理、版畫史的研究以及作為版畫基礎理論的研究,我覺得無論作為教學還是作為藝術家的創作,梳理版畫理論以及建設完備的理論體系是中國版畫目前特別迫切的需要。
中國版畫如果要繼承傳統,這個傳統的含義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而不僅僅是中國傳統版畫而已。在座有很多藝術家是功成名就的大藝術家,有非常個人化的實踐手段,這種個人化的實踐手段可能源自于版畫技術或者其他,但有一點當然是個人化有創造性的一面。放在教學上我們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大學關于自由的精神,如何審視大學新的自由的精神,關于版畫實踐當中我們如何尋找到有個人化的實踐途徑,中國版畫界這些已經成名的藝術家都有過這樣的磨煉。
基于這樣的問題,我想說明一點,個人化的藝術實踐既是版畫家成功的一面,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很多藝術家想從版畫轉為油畫或轉為其他畫種,可能有幾方面原因,比如很多藝術家覺得自己在版畫里沒有多少創造力、沒有多少創新精神就改了,但據我所知有很多特別著名的藝術家利用版畫最簡單的技法走到了當代藝術最前沿的位置,也有很多本身是學其他學科的藝術家,他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版畫,所以這個問題不需要討論。周吉榮(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第二工作室主任)
學院版畫展進行到第二屆,我突然有個想法,我們每年在教學年會上都喜歡從精神層面討論版畫,我感覺有一種危機感,它沒有融入到整個現代藝術活動之中,有點封閉性,總是在精神層面談,包括教學年會中也是談課程,像這種學院論壇能否再具體一點?就一些個案性的,在個人藝術實踐中藝術探索做得比較好的畫家介紹一下自己這么多年的經驗。評論家老認為版畫缺少精神性的東西,都是在談技術,各個院校一直在談創作、藝術,我覺得這么多年談技術的交流不夠,能否單獨談一談技法的交流?版畫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作為一個畫種,我們不可能像西方大師一樣把我的藝術觀念拿出來之后由技師全部完成,我們回避不了版畫的技術屬性,這兩年誰發明了技術就感覺他是一個技師、一個工匠,說老實話,搞版畫的起碼有一半工匠身份在里面,把這種身份去掉之后,版畫的獨立性從哪兒來?論壇提出來實驗性和探索性,很多院校(如中央美院、中國美院)都成立了專門跟媒介、新媒介以及數碼有關的版畫工作室,這實際上就是從技術層面導入的探索。李曉林(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副教授)
國外在當代藝術里有地位的藝術家,其實利用了版畫的方式,并不是說他是做版畫的,而是他作為一個藝術家覺得版畫被他利用特貼切,拿版畫為他的作品說事兒,并非為版畫而版畫。專業圈子容易使我們自娛自樂,陷到很狹小的技術層面上,當然我不是否定版畫語言,版畫語言有它獨特的一面,任何時代、任何情況下都是有魅力的,我們的藝術家在做版畫的同時嘗試一下別的,別人可能更關注你,其實西方這些大師都是這樣,包括畢加索,他什么東西都做,當然有一個前提就是國外有良好的版畫工房,這是中國現階段條件下不太具備的,不過深圳具備了,深圳觀瀾有那么好的工房,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這種東西有時候讓人琢磨,讓人想,包括我們在教學中,比如我們學校成立了工作室,學生的自主性就更強了,現在的學生對版畫有興趣,或者用版畫作裝飾方式,他是自主的,他覺得這個東西能為他利用,能為他的作品說話,版畫就有了意義。
為版畫而版畫也有一種類型,它可以從純技術層面往精深走,搞技術層面的探索,純粹語言的研究,這也是需要的,上午徐仲偶老師說要分流,不同層面、不同方式可能更有意義,更具有建設性和前瞻性。一個論壇、一個研討會可能也是這樣,有的時候想讓一個論壇再有建設性,可以往深層次發展,比如版畫家和文學家的對話交流,互相的啟示,版畫家和哲學家的交流,專門談形而上也很有意思,這樣就更有針對性,更能夠往精神內核研究就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因為我總覺得深度決定了藝術的價值,我們現在其實不是什么廣度問題,廣度我們都具備,樣式很豐富,但仔細看空殼比較多,面貌看似很豐富,實際很多作品流于表層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個創作更需要作者內在的基礎,這種基礎還不是手頭功夫的基礎,這樣的話每次討論問題會更有意義一些。靳保平(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基礎部主任)
版匭的社會轉型需要不斷建構更加合理的科學體制以及健康的學術生態,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我們現行體制是在傳統體制吸收西方體制的背景下產生的,所以我們離不開世界價值,如果超越這個獨立地談中國也是不可能的,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版畫家要以更加寬容和健康的態度對待版畫藝術的發展。感覺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哪個面都離不開另外一面。早上有老師提到如何發展繼承中國版畫傳統,以及吸收西方傳統和西方現代前衛藝術等等,這樣一種生態發展起來就比較合理、比較健康,因為沒有舊也就沒有新,沒有那樣也就沒有這樣,所以不要二元對立。這個學術論壇也體現了這一點,比如作者自選作品,并且作品不是一張兩張,這樣才能反映你的創作追求和狀態,我作為一個版畫的從業者、教育者,覺得非常好,如果連這樣的展覽、論壇都很少或沒有,那其他就更談不上了,有了這樣一個平臺,我們不斷地做,大家不斷地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不斷地輻射,經過數年努力或者數次學院版畫的展覽和論壇,我相信版畫或者我們版畫家的發展會更加合理、健康,會更多地融入到當代藝術建設中去。
祝彥春(中央美術學院教師)
剛才周老師提到個案的深入研究,所謂個案,比如徐冰如何把握好中國傳統有價值的東西,并把這種有價值的東西擴大化,這種個案能否作為課程深入研究一下?從他身上能折射出來這些個體身上所具有的特定品質,產生個人的語言特征,包括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中有不少是中央美院畢業的藝術家,還有其他美院畢業的版畫人才,我覺得這些可以作為個案來研究,這種研究非常具體化,而且很鮮活,比如方老師走到現在,他也是一種個案,是版畫給他帶來的價值。宋光智(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副教授)
學院版畫,一個是創作,一個是教育,中國的藝術院校、美術學院有一個問題,十所美術學院的雷同性太強,都是一個模式,這也是體制造成的,現在我們整個國家學院的設定模式太單一,學院里就是版畫、國畫、油畫這樣區分,而國外沒有區分,做藝術作品的就有藝術家的身份,我們的身份是什么?一個是藝術家,一個是專家。什么是專家?我們在學校里教學時必須做到非常地道、非常專,你作為一個專家,肯定在這方面是絕對權威,這一點應該明確,作為一個藝術家,我們回避不了三點:第一是如何思考當代的藝術問題;第二是在藝術實踐中發揮你的個性;第三是如何在藝術實踐中展示你對世界的看法,這三點是永恒的話題。齊鳳閣(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
大家的發言涉及到學院版畫的概念、學院版畫的創作、教學等許多內容。我理解“學院版畫”它不同于“學院的版畫”,也不同于“學院派版畫”,學院版畫是以傳統學院派的挑戰者的姿態出現的,具有先鋒品質,但它和西方的現代藝術又不一樣,我在文章里把它的特點概括為學術性、探索性和版畫語言的純粹性,也就是包括了觀念和技巧的綜合探索。學院版畫必須體現一種學院的精神,它是發展中的動態結構,它又是個性彰顯的開放系統。另外它又是肩負著傳承與開拓雙重使命的版畫學載體。
本次活動我們提出的學術議題和上次不一樣,我覺得學院版畫發展到這個階段,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一是關于學院版畫文化擔當的問題,另一個是關于學院版畫的社會責任。
這兩個問題實際是說版畫如何關注中國的文化精神現實,如何對當代的社會問題作出回應?這幾年我們經常說版畫缺少文化影響力,在整個美術格局中,它的文化地位為什么不突出?重提版畫的社會責任不是要忽視技巧,而是在整體上解決了技術問題之后,應該注重技巧后面深層次的東西。我們提社會責任也不是像過去那樣強調它的社會功利性,版畫家在進行個性化創作的時候,應該擔當一種社會道德、社會責任,所謂的社會責任實際是指你對自己藝術行為負責的價值態度,是版畫家自覺承擔的一種社會義務,是藝術家個性化背后的社會動因,主張藝術家對社會非冷漠化的選擇。問題是怎么樣把這種自由意識和責任意識統一起來,要用一種自由的、個性化的方式介入社會,因為你忽視了個性化方式就容易陷入版畫以往社團、群體的集群模式,容易泯滅個性。但是版畫不觸及社會問題,就很容易缺少學術性,也會缺少文化影響力。
上午有專家談到關于版畫的文化擔當,文化擔當實際就是指版畫應該擔當的一種文化責任,是指通過版畫的傳播對文化生態、文化建設所起的作用,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我們考慮在歷史上各個時期的藝術家實際都是自覺不自覺地承擔了文化職責,如二十世紀前期中國一些年輕版畫家擔當的思想啟蒙的文化職責,喚醒民眾,激勵民族意識,這也是一種文化職責;建國后的版畫家對版畫新價值體系的建構,他們把版畫由原來的功利型向審美型轉換,這也是一種文化擔當。
當下學院版畫是應該強調所應該擔當的文化職責還是應該消解文化職責呢?文化擔當首先要建立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之上,這種文化自覺首先應該體現在學院版畫家的身上,上午在談學院版畫家的文化身份時有兩點意見,一個是他是知識分子、藝術家身份,剛才周吉榮老師談到他的身份也不妨是工匠,實際是雙重身份。我們覺得這種文化自覺在學院版畫家的創作、藝術行為當中更容易體現或者更應該體現,因為學院版畫家和社會版畫家不同,他所從事的創作應該是一種研究性的創作,學院老師自己有穩定的研究方向、有課題和思考重點,他的創作往往是圍繞著這些選題,所以學院版畫家更容易建立起文化自覺,更應該有文化責任,特別是你作為教師,對文化知識的傳承更應該是這樣。但是怎樣進行文化擔當?如何建構當代學院版畫的價值體系?是當前學院版畫家應該思考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