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開始,今后中央政府管理的一級企業,將向政府繳納不同比例的國有資本收益。但是從今年國資委發布的統計數據看,石油石化和電力行業等央企行業效益大幅下滑,日子似乎不太好過,這些情況是否真實,要求央企分紅是否合理,其中又有什么蹊蹺,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國資委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4月石油石化和電力行業效益大幅下滑,兩個行業合計減利663.4億元,拖累國有重點企業利潤微降1.3%;與之相關的另兩個數字則耐人尋味:一是另外19個利潤增長的行業合計增利667.9億元;二是煤炭、貿易、冶金、石油石化等主要行業收入增速均在30%以上。
上述統計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因為從今年開始,國企將結束十多年的不分紅歷史,原本利潤以萬億元計的央企(尤其是石油電力等贏利大戶)這時偏偏出現“利潤大幅下滑”,讓人不得不懷疑其中是否有少繳利潤的內在沖動。

站在第三方立場上的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要“靠譜”得多:歷史數據顯示,2007年1~2月和1~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分別增長43.8%和42.1%,均低于國有企業的利潤增速;而2007年1~8月和1~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分別增長37.0%和36.7%,均高于國有企業的利潤增速。
也因此,對于央企特別是壟斷企業利潤大幅下滑,我們在保持警惕的同時,更要防止其以“做大做強和經濟安全”為由,要求財政給予大規模補貼,因為這會拖累中國整體經濟效率。事實上,在國企贏利下降之時,我們應該反思國企依賴癥,進而擺脫國企依賴癥。
首先,國企也要按照市場原則行事,不可能成為公益機構。以此次國際高油價引發的“油荒”而論,其背后實際上是近幾年來少有的成品油高庫存。能源信息提供商息旺能源表示,高庫存是由于全國資源供給高于實際需求增長,特別是經營單位控制流通性資源的雙重因素下產生的結果。可見,油企為了逼迫成品油價格上升,并沒有遵循所謂的半公益的規則行事。
目前要求放開能源、電力等價格的呼聲已經形成一股合力。以市場方式理順價格機制的要求十分合理,但其前提是放開行業準入限制,實現市場定價基礎。有關方面可以從行業特性出發,制訂行業準入的技術標準,如資金、油庫等,但不能以此為由限制市場競爭行為。事實上,只要內資企業效率與贏利增加,就能提升中國經濟競爭力,何必非抱著國企的大腿不可。
其次,提升國企贏利會加劇通脹威脅。國企贏利下降主因是石油與電力企業虧損,選擇解決的辦法就是使成品油價格與電價接軌。如果以原油每桶120美元計算,成品油價格提升將瞬間提升我國工業成本40%,從而打壓中國的制造企業。成品油價格一步到位與國際接軌,將導致惡性通脹與經濟全面下滑。
再者,國企依賴癥使我國付出了上萬億元的隱性成本。根據《2005年中國財政年鑒》,從1998年到2004年,國家財政支出主要用于國有企業的增撥企業流動資金、挖潛改造資金和三項費用、填補企業虧損補貼合計就達1萬億元人民幣;而為國有控股大型商業銀行注資、剝離不良貸款的成本為3萬億元,兩者合計達到4萬億元。2007年全年中國GDP為246619億元,所付成本相當于1/6左右。
成本居高不下,占盡資源優勢,而贏利前景不妙——誰都會得出結論,這不是好買賣。在中國經濟與資本市場發展的關鍵時刻,重新反思國企的市場化改革路徑,一方面推動國企加快內部治理結構的改革,另一方面放開管制,以真正的鮮活的市場化增量沖擊國企存量,不失為糾偏之舉。
而要保障中國經濟安全,必須拓展中國企業的市場化空間,以正確的市場激勵機制鼓勵優勝劣汰。只要中國企業的效率、創稅能力、贏利與創新能力世界領先,中國經濟就是安全的,這與企業性質無關,而與市場制度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