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冬的成名經歷,可以稱得上是非常好的勵志故事,當過農民、干過清潔工、做過郵遞員,扛過麻袋,在北漂時還跑龍套。然而,生活的艱辛不僅造就了郭曉東深厚的演藝底蘊,同時也塑成了他最真切的理財策略,看似實在得有些質樸,卻能夠剛柔并濟、適時調整。
“鳳凰男”工作就是去賺錢
很多導演找到郭曉冬,似乎都是看中了他那段從農村走到城市的經歷。處女作《暖》中的男主角林井河,就與郭
曉冬有許多類似的經歷。從那以后,郭曉冬所演繹的角色似乎都被刻上了“鳳凰男”的烙印,從《大校的女兒》里的姜士安到《新結婚時代》里的何建國。郭曉冬的生活經歷,不僅奠定了他深厚的演藝底蘊,也為造就了他雖然追夢卻本質“現實”的理財觀念。

成長在沂蒙山的閉塞山村,郭曉東卻從小有著一個電影夢。1993年,《大眾電影》刊登了一則“北京電影學院夏令營活動”的消息,他當即下定決心“去北京”。現如今,郭曉冬依然清楚地記得,參加活動需要交風險抵押金1100元,可是自己并沒有這么多錢,只好硬著頭皮四處去借,最后只湊得了600元。
面對北上的變動,郭曉東遭遇了全體家人的反對。“當時我在縣城的郵電局工作,在家人看來,那個工作已經非常不錯了,所以父母死活不同意我去北京。后來我找到了舅舅,他算是混得不錯的,家里很多事都要聽他的。于是我就騙我母親,說我已經征得了舅舅的同意。”
北上考取電影學院并沒有成功,剛從農村出來的郭曉東,初試就被刷了下去,接下來的幾年他開始了北漂生活,僅僅是為了想盡一切辦法養活自己。“我唱歌跑調,滿口山東話,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居然還去應聘歌手、做主持人,也許是最基本的求生欲吧。”很快,郭曉東意識到這樣混下去不行,必須要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做最后的努力。1996年,他告訴自己:“這是最后一戰,行就行,不行就趕緊回老家該干什么干什么。”
有意思的是,失敗后的退路郭曉東竟然也都想好:“回去不用種地,我可以去賣瓜子,賣水果。”生活的艱辛,使得郭曉冬對于掙錢已經有了自己的見解,即使是鄉下的小生意,他也考慮周全如何去經營。結果,就是這么一逼自己,居然考進了,這是他人生最大的拐點。
經歷了波折坎坷,名利在郭曉冬眼中變得很淡,而且他越發覺得,當一個人想走得久遠,就得把名利看得越淡,生活歸根結底是現實的。雖然影視是郭曉東不懈的追求,但他并不樂于大談理想,反而一再強調:“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做這份工作是要去賺錢的,要能養家。從第一天工作開始我就告訴自己,要供養父母,這是一個兒子責無旁貸的義務。”

“理財是一個相對概念”
有人說理財是賺錢,有人說理財是省錢,激進和保守派之間總是有著不少爭執。但是,郭曉冬是一個很深奧的人,他既是為了追夢而放棄穩定工作的激進人士,又是說出了“工作是要能養家”之言的穩健一派。事實上,郭曉冬才是高手,因為他知道,不同階段的理財需要不同的策略。
作為北京電影學院1996級表演系本科生,郭曉冬與陳坤、黃曉明、趙薇等人是同班同學。大學那段日子,郭曉冬過得非常艱辛貧苦,去拍廣告賺錢的事至今讓他心存感激。由于班里的女生都很漂亮,經常出去拍廣告,于是老師發號施令“不帶上郭曉東,就不許接廣告。”
幾年來,郭曉東一直蒙在鼓里,以為是廣告商選中了自己,直到畢業多年后才意外的得知真相。“接一個廣告的酬勞是2000元,這對于當時的自己來講,絕對是一筆天文數字。”大學時期的廣告酬勞足以讓郭曉東的日子改善很多,但他卻不舍得消費,而是積攢到一定數額后,留一部分為自己生活所用,剩下的全部給家里郵寄回去。
成名后,經濟條件寬裕起來,“節儉”仍是郭曉冬理財的中心詞,他堅信“錢一定要花在刀刃上”。不過,在山東老家和妻子程莉莎的老家武漢,郭曉東都花大手筆幫親友們改善居住環境。考慮到有時候要接老人進京小住,夫妻二人在北京買了一套相對較大的房子。經歷過流離失所的人,都會對穩定和溫馨有著深切的期盼,在郭曉冬看來,房產是家的象征,也更意味著對資產的一份保障。
盡管向來以勤儉理念指引自己,但“因為曾親歷艱難”,郭曉東對于慈善活動從不吝嗇腰包里的錢。前不久,他又參加了一次關于賑災的慈善拍賣活動。由于發現家里沒有特別值錢的東西可以拿到拍賣會上,郭曉冬委托妻子立即奔赴商店買了一只價值6千多元的鋼筆,希望能在拍賣會上賣出好價錢,為災區盡一份力。
總結起自己的理財之道,郭曉東認為一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理財策略,這取決于風險承受度、風險偏好、理財目標、收入水平、專業知識等一系列的因素。“理財觀并沒有絕對的對和錯,它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最重要的是要適合自己當下的情況,有利于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
為教子理財提前備課
郭曉東一直很期待為人夫、為人父,并相信自己會是個好丈夫和好爸爸。不過,郭曉冬心中的好爸爸并非是施加溺愛的爸爸,教育孩子如何生存和生活才是一個父親的責任。
想起自身過往的奮斗經歷,以及父母傳輸的理財理念,郭曉冬對于培養下一代的理財觀相當重視。雖然現在還沒有孩子,但工作之余,郭曉東已經開始提前“備課”,閱讀了大量相關書籍。
“理財要從娃娃抓起!” 兒時的郭曉冬并沒有受過專門的理財教育,但生活早早地向他灌輸了最為現實的理財觀念。考慮到未來自己的孩子將在一個衣食無憂的環境下成長,郭曉冬不但沒有慶幸,反而多出了擔憂:“要是父母太遲才灌輸金錢概念,只怕下一代不容易懂得珍惜金錢。”
在他看來,假如孩子想要什么東西,父母都會付款,會造成孩子誤以為一切唾手可得;如果改成讓孩子付錢,將有助于促使他們形成一個概念——買東西要付錢,借此從小體驗和明白金錢的功用,以免養成“伸手拿錢買東西”的陋習。
郭曉冬對于理財教育的設想不僅僅限于“理財習慣”,“心理素質”的鍛煉同樣重要,因為無論貧富,良好的心理都是成功理財的基礎。“上大學的時候,我因為沒戲拍,生活得很拮據,吃了上頓沒下頓。有次坐公交,因為給不起一毛錢而被售票員當著全車人的面呵斥,她說‘大家都看看他,一毛錢都給不起的人是長什么樣的。’最后另一位乘客幫我付了那一毛錢。”因為貧困,郭曉冬遭遇了很多類似的經歷。但是,良好的心理狀態使得他在艱難中沒有退縮,在富足中也沒有迷失,理財信念得到了堅定的實施。
在人們的觀念里,“麻雀變鳳凰”是機遇的偏愛,事實上,“鳳凰男”郭曉冬的成功背后,是生活給予的積淀。在他的波折中,理財并非一個個美好的設想,而是呈現為最簡單卻又最真切的生活方式,適時調整、量力而行,郭曉冬理財就像打太極一樣剛柔并濟、隨機應變。
郭曉冬:
郭曉冬,青年演員。從《桃花燦爛》、《頤和園》、《暖》到《投名狀》、《江山美人》,從《新結婚時代》到《大校的女兒》,他的作品被稱“部部都是代表作”。目前,其主演的徐克巨作《深海尋人》正在熱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