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四月下皖南,是想看看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最好不期而遇那清明時節的雨,試想,這時的古村民居該是怎樣的一番微風皖韻。
皖南涇縣,因其境內青弋江古稱“涇水”而得名。黃田村坐落于距涇縣縣城約40公里的榔橋鎮,群山環抱中的小山村,是以朱姓為主聚居的村落,其歷史悠久,大約在宋朝便有了“黃田里”之名,后逐漸發展為一座知名的文化古村。
黃田村村域似船形,村內現存古民居建筑有58處,103棟較為完整,大多建于清乾嘉年間,建筑面積26446平方米。早聽說古村有座“洋船屋”,皖南民居多為徽派建筑,怎么會有個“洋船屋”呢?洋火、洋煙、洋車子都是從西洋傳輸而來的,一個“洋”字,至少也得有一二百年的時間。大山深處的古村何以會冒出個洋船來,帶著這樣的疑問,我來到黃田村。
從榔橋鎮坐車沒多久,就進了山路。一邊是一座座青山,盛放的映山紅點綴其中,而另一邊是溪水潺潺,田地里的油菜花也開得正艷。群山環繞之中,眼前出現了一座黑瓦白墻明清風格的古老村落——這就是黃田村。車停在了村口,而進村就得過橋。這才發現古村兩側的小溪匯于村口,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船頭嗎?過了橋,走在沿著溪水而建的青石板路上,先逆著這溪水繞著村子走一圈。剛拐了一個彎,就發現有座小橋架在溪水之上,嘩嘩的流水引著你一步步前行。走近巨石邊發現一個小小的水瀑,河岸上刻有“豕頑石”三字。不遠處,忽見一潭水清澈見底,取名“情人潭”,是不是因為這里是談情說愛的好地方?一抬頭,發現一棵大樹在溪水邊傾斜而出,走近時才發現樹上掛一木牌,書有:皂角樹,樹齡一百年。

進了村,走過一民居,大門口寫有“聚星堂”三個字。大門敞著,剛踏進一步,就發現一個老婦人在左邊耳房里摘菜,說明想進來拍攝的意思,而她似乎并不見怪。一抬頭看見木制的閣樓,設有圓木欄桿和雕花窗欞。聚星堂原為三座并列的大屋,左邊一座現存前進7間和后進3問門廳,建筑面積合計約有400平方米。黃田古民居中有不少是“堂屋”,敦睦堂、敬義堂、思永堂、思慎堂、興德堂等數十座之多。村內阡陌交錯,戶戶相通,只要進了村,即便傾盆大雨,也可以衣不沾雨鞋不濕地走遍村內人家。要一覽古村全景,最好上山去。山上整齊地種植著很多茶樹,茶民正忙著采茶。放眼望去,青山綠水之間的古村被大片大片金黃色的油菜花包圍著,真可謂是“屋如洋船花似?!?。
可能不只我一個人錯認為,這座船形的古村就是“洋船屋”吧。如果不是村里人介紹,逛完古村,我想多數人一定是打道回府了。其實“洋船屋”是一座建筑,不與黃田村其他民居相連,而是建在古村的北面?!把蟠荨庇址Q為“篤誠堂”,占地4200余平方米?!按w”是一圈高高的圍墻,屋前有青獅、白象的兩座山,鳳子河穿村繞屋而過。兩邊各有一個小門和從墻內伸出的下河石階——“舷梯”:內部格局極力模仿客輪,屋的最高處為“梅家村塾”,高出墻頭之上,酷似“駕駛艙”,花園為船頭,住宅部分為船艙,大院為船尾,船尾正中開一院門為進出的大門?,F存有16單元、72間房、150多道門楣。設有敞廳、陪廳、私塾、花園、門房、馬房等等。鳳子河從“船頭”分兩股,在“船尾”又匯成一股,猶如船在航行。整個建筑總體布局、外型塑造、功能安排和細部處理精巧,無不展示了皖南清代建筑的特色。
可能你不會想到這樣一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其出現竟源自一個“孝”字。營建“洋船屋”的主人是朱一喬、朱宗懷父子。有一年回鄉省親時,兒子朱一喬在母親面前談到了在外的所見所聞,說到了洋人的大輪船如何好看,如何氣派??墒悄赣H還是不知“洋船”為何物,很想出去看看。可從未出過大山的母親,年邁又是小腳,外出極不方便。父子就商議在家鄉建了這座形似“洋船”的大宅院,以滿足母親想看“洋船”的愿望。古人獨具匠心,利用這里的地形和水勢,把房屋和洋船巧妙結合在一起,建造出一件罕見的藝術精品。
夕陽西下,炊煙裊裊,在觀船石前的山坡上,俯瞰腳下的洋船屋,150余年的風雨剝蝕、歲月洗刷,這座“洋船”依然在歷史的長河里保持著乘風破浪的雄姿偉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