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倫達是偉大的繩索平衡家,瓦倫達家族則是一個世界知名的空中飛人馬戲班,他們經常在鋼索上做疊羅漢的表演。
鋼索一般懸在離地面幾十米的高空,沒有任何人身安全保護措施,還要面臨來自風雨等不利因素的干擾,其險象可見一斑,但他始終能獲得成功。對此,瓦倫達說“我走鋼索時從不想到目的地,只想著走鋼索這件事,專心專意地走好鋼索,不管得失。”
后來,心理學上把專心致志做某件事而不念及其他、不患得患失的心理現象,稱為“瓦倫達心態”。
20世紀50年代,觀眾在美國電視上觀看當時的瓦倫達走的一道新的鋼索節目三層,疊了七、八個人,結果觀眾在電視畫面上親眼看著他從鋼索上墜下而死。瓦倫達在最后一次表演中從鋼索上墜下致死,就是因為他有了患得患失之心“這次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他的妻子事后說“我事前就有不祥的預感,因為瓦倫達上場之前反復說這次表演太重要了,決不能失敗,而以前他從不這樣!”心理學家在分析這個現象時發現以前走鋼絲時,他關注的是身體直立,以45度的角度俯視前方的鋼絲,雙手抬起保持重心的平衡,向前一步一步走的過程,結果他總是獲得成功,而這次他關注的卻是結果,想要獲得成功的想法使他忽視了過程,便出現患得患失的心理狀態,結果就是失敗。
“瓦倫達心態”道出了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由于過于關注事情的結果卻忽視了過程,從而使自己的技能和水平不能得到正常發揮的一種心理狀況。
“瓦倫達心態”一詞提出了兩個基本概念一個是“過程”,一個是“結果”。“瓦倫達心態”一詞的核心問題就是“關注過程還是結果”,“瓦倫達心態”一詞的基本結論就是關注過程即獲得成功,關注結果即容易遭失敗。
為什么關注過程的時候總是獲得成功呢?因為任何“結果”都是由“過程”產生的,沒有“過程”的“結果”是不存在的,認真地走完“過程”便是“成功”的到來。從這個意義上說,“過程”便是“成功”之母。
那么,怎樣關注過程呢?仍以走鋼絲為例就是要“保持身體的直立,雙手抬起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眼睛看前方的鋼絲,一步步向前走。”這時,你要忘記前面的結果。
為什么關注結果的時候總會失敗呢?因為關注結果的時候,誰也避免不了“得”與“失”的心理困擾,這種“患得患失的心理”,是“想成功,怕失敗”的劣性應激心理反映。換句話說,是在“成功的渴望”和“失敗的恐慌”雙重激烈的心理活動的綜合作用下;引發了不可抑制的焦慮情緒,從而徹底地忽視甚至是忘記了過程,忘記了“過程是成功之母”。
沒有過程哪里有結果?不把過程做好,就沒有好的結果。而我們頭腦里固有的功利意識,使許多人漸漸演化為時時考慮結果的一種思維方式。比如這種時候我們首先最容易想到的問題就是成功將得到什么?成功意味著什么?而這種時候,你還能認真思考過程嗎?可見,思考方向的不同,決定了我們以不同的心態去應對比賽,最終決定了比賽的成與敗。
對于每一位參加中考或高考的學生來說,誰都希望能獲得成功,而要想能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就應該具有這種瓦倫達心態。
首先,不要過分關注于成功、勝利、榮譽,不要沉醉于對勝利、成功的向往和喜悅,否則,就會分散對考試的關注,往往會影響正常水平的發揮。
其次,要少考慮考試的失敗。中考和高考的競爭是殘酷的,只要有競爭,就會有失敗,如果對考試后的失敗過分地考慮,其結果可能真的會造成失敗。
眾多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教師也希望自己的學生成器成材,這些愿望無疑都是好的。但是,好的愿望要變成好的現實需要好的處理方式。對于學子們來講,他們承受的壓力也夠大了,我們的家長、老師乃至社會,應做的不是加壓,而是減壓。
我們要讓他們保持一種穩定的瓦倫達心態,使他們在復習應考階段能夠盡量熟練地掌握所學知識,在考試中發揮出高水平,考出一個理想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