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環境保護部、國家體育總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和承辦省(區、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一項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在今年舉辦的第23屆青少年創新大賽上,湖南代表隊成績顯著,尤其是來自湖南汨羅一中的龍澤超同學,由他設計的《葉脈網式凝霧集水裝置》獲得了此次大賽的最高獎項—“中國科協主席獎”,這個獎項僅有兩個名額,而他就占得一份。
得知這一消息,他的輔導老師韓志紅老師開心地笑了——終于,所有的付出贏得了回報。作為一名從事科技創新多年的教師,回顧這次比賽時,韓老師仍激動不已,“大賽是殘酷的。比賽一結束,幾家歡喜幾家愁。”
是呀,自己的學生能在比賽中獲得如此重量級的獎項,是作為一名科技老師的至高榮耀。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韓志紅老師大學學的是園藝專業。但他沒有將自己周定在這一單純的知識范圍內,用他自己的話說,“當時我也不知道畢業后會去做什么。所以各類知識都會去接觸一些”。正是他這種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后的科技輔導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路隨行來到韓老師的專屬科技室,它比我們想象的要凌亂一些。桌上滿是各種制作所需的材料——釘子、雙面膠、插線板……對于這些,韓老師笑著說:“平時我讓那些有興趣的學生一有時間就來這里動手操作,也沒有怎么收拾,主要讓學生有個動手的氛圍。”
環顧四周,在教室的四周是桌子圍成了一圈,擺滿了學生們的作品:兩用的小錘、可以伸縮的扁擔……并沒有刻意地把這些優秀作品中規中矩地用玻璃罩罩起來供別人觀賞,韓老師解釋說:“這樣是為了讓學生有一種創新的動力。”
“他們能親手觸摸到師兄師姐們的作品,無形中就給了他們一種超越前輩的動力。而且在實際操作中。還能取長補短,從這些作品中也能得到一些啟發。”
而這中間,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那臺讓韓老師引以為傲的葉脈網式凝霧集水裝置。在談到這臺裝置的誕生時,韓老師的話語中又多一份感慨:“其實這個裝置做起來并不復雜,沒有什么高科技含量。可它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創新點。”每個作品都凝聚了師生的心血,這臺裝置從葉脈的收集到凝霧器的選擇,看似簡單。卻都要耗費大量的精力。
在汨羅一中的科教大樓里,我們看到了好幾個科技實驗教室,有的用來專職實驗,有的用來存儲資料,有的用來研究性學習……這讓我們有些吃驚:不僅是因為用來專屬科技創新的教室之多,更是因為里面設備之齊全,材料品種之充足!
韓老師提到它們的來源,自豪地說:“這些設備和材料是我爭取過來的。沒有花費學校什么錢。要想科技創新有所突破,老師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在教學與實踐中,也要為學生的動手制作創造有利條件!”確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一個科技輔導老師來說,如果材料和設備都不齊全。科技創新將會是一句空話。
平時,韓老師除了要竭力輔導學生發明創新外,還兼有日常的教學工作,這樣,他就只能抽出課余時間與學生一道探討。
擔任該項工作以來,用韓老師自己的話說:“我已經沒有周末這個概念了。”韓老師已經在科技創新這個行業辛勤耕耘了近20年,這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的,其中有別人的不理解,也有過艱難的掙扎。可韓老師并沒有被嚇倒,在他看來。雖然條件艱苦,但輔導學生科技創新的過程是很有趣的,因為能不斷接觸各種新知識,極大地開闊視野。
平凡教學中的突破
在汨羅一中,每個月都會有一個連續兩天的研究性學習時間。在這兩天內,老師帶隊讓學生深入社會調查,鍛煉他們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果以為連續兩天的課外學習只不過是用來讓學生好好放松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門課外實踐課所占學分比其他文化課還要多。傳統的教學模式都只是在課堂上講解理論,而采用這樣的方法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在韓老師看來,搞科技創新活動并不單單為了參加各種比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學校有一位名叫彭少游的學生,由于學習成績不好,喪失了自信心,在同學面前顯得有些自卑。韓老師見他動手能力強,就將他收入門下進行航模競賽。文化成績不佳的他在這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屢次在航模競賽中獲獎的他回到課堂后。經常得到同學的夸獎,這讓他找回了久違的自信,文化成績也漸漸有了起色。
為了突破傳統教育的束縛,韓老師還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大膽改革。極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例如:在中學研究性學習學科中。“驗證某一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驗證甲狀腺激素具有促進幼小動物生長發育的作用”、“驗證某一有機物是微生物的生長因子”等實驗,他都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然后進行結果預測和分析,他再最后給予評價,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想。
每一次出成果都離不開創新,而創新總是經歷著從發散到整合、從整合到發散、再從發散到集中的多次循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核心。韓老師在這方面給科技輔導教師作出了很好的榜樣。
“如我輔導的科技創新作品‘農村窄口徑深水井(密封)抽水保護三級自控裝置’的發明設計中,我們要達到的創新點就是‘保護電動機’,而在同學們的想象思維中,就有如下四種故障:A水井中水被抽干;B水井中的管道漏水;c水泵在抽水過程上軸承被卡住;D水管被堵塞而無水流出管口。從這幾種現象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創新,得出一個共同的創新點……‘保護電動機的設計成功’從而使三級自控裝置在同類產品的基準上更勝一籌。”
歷經磨難破繭成蝶,韓老師終于帶領學生走上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的最高點。如今,他的心愿就是,希望能繼續在科技創新這個領域有所作為;而他更加迫切的愿望是,整個社會能真正重視青少年的科技創新。
或許,這一過程將漫長而又艱難,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那些執著而頑強的人,終會笑在風雨后。
韓志紅簡歷
韓志紅,男,現年41歲,中學勞技高級教師。
1990年6月畢業于湖南農業大學農學系作物栽培專業農作師資班,先后任教于岳陽市農業現代化工程學校(原汨羅市職業中專)、汨羅市第四中學;2002年調入汨羅市一中,擔任通用技術課教學工作。現任通用技術教研組長、科技總輔導員;同時兼任中國教育學會汨羅分會會員、汨羅市青少年輔導員協會常務理事、“發明與創新”雜志社特約通訊員、“汨羅報社”通訊員、“第二課堂”雜志社特約通訊員、“湖南省名特優水果促進會”常務理事等社會事務。
2006年評為湖南省優秀科技教師、全國優秀科技教師:自2000年起連續8年被評為岳陽市優秀科技輔導員;連續三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輔導獎。
撰寫的創新教育教學論文和勞技、通用技術教學經驗文章有三十多篇在各級各類報刊、雜志上發表或獲獎。由于近20年來對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普及與推廣做出了突出貢獻,2004年被確定為岳陽市學術與技術帶頭人。
2004年~2008年,輔導學生參加全國青少年航模、車模比賽,學生獲全國金牌4枚、銀牌5枚、銅牌7枚;輔導學生在勞技、科鞋創新發明作品比賽中,獲國家級金牌5枚、銀牌6枚、銅牌8枚,獲省、地、市級獎勵達300多人次。
2008年8月,輔導學生龍超澤制作的科技創新作品“葉脈網式凝霧集水裝置”一舉奪得全國科技創新工程類項目一等獎、英特爾英才獎和中國科協主席獎3個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