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都是在電視劇中看別人寫遺言,不想記者和妻子娟剛剛結婚,也真真切切地寫了一次遺言:“5月12日下午兩點半左右,去往九寨溝路上途經茂縣,遭遇塌方。韓鎮、宋文娟祝好人一生平安。”當時,根本來不及慌亂,更來不及恐懼,塵土夾雜著石塊向我們砸來。跳下客車后,妻子問我,還有什么要說的嗎?我說,希望我們的父母不要太難過,到那邊,我還會愛你。妻子笑了笑:“我們才剛結婚,我還不想死!”也許是我們的愛情打動了上蒼,在前后車輛俱被滾石掩埋的情況下,唯獨記者所乘客車的一行39人全部安全脫險。
5月1日,我和在《濰坊晚報》做記者的妻子宋文娟在老家聊城茌平縣舉行了婚禮。和家人商量后,我們把新婚之旅定在了風景優美的四川九寨溝。
不想,5月12日,在去往九寨溝的路上突發大地震,山崩地裂、沙石橫飛、河道堵塞、房屋坍塌,廢墟、鮮血、逃奔、呼號、救援……記者此時正在距汶川僅44公里的茂縣盤山路上,山體滑坡,客車被砸,前后車輛俱被掩埋,但唯獨我們車上39人安全脫險。沒想到,我的蜜月之行竟是如此刻骨銘心。
遭遇地震
客車被巨大的石塊連續砸了幾秒鐘后,車廂內突然黑了起來,塵土嗆得人幾乎要窒息了。不知哪位游客哭喊道:“完了,車子被埋了,死定了!”
5月12日上午7點,記者乘坐旅游大巴由成都趕往九寨溝旅游,當時車上游客、導游和司機共39人。通往九寨溝的道路幾乎全部為盤山公路。山路都是從山體的一側斜切而建的,狹窄而崎嶇,左側是近乎直角的群山,右側就是陡峭的懸崖峽谷,而峽谷底部就是奔流湍急的岷江。
14時許,旅行團在茂縣縣城一酒店吃完飯后,繼續向九寨溝方向行駛。二十多分鐘后,當客車行至茂縣縣城西北方向約5公里時,我突然看到山上有石塊滾落下來,由于一路上經常看到“小心飛石”的標示牌,我還以為這山上落下的石塊就是所謂的飛石。此時,宋文娟也看到了石塊并脫口而出“塌方!”司機羅師傅聽到后猛加油門,意欲闖過去。幾乎就在同時,大家發現客車前方的一大片山體都有大量石塊滾落,車上幾乎所有的乘客都在喊著同一個字:“退!退!退!”
羅師傅本能地剎車、倒車,在石塊的撞砸下,客車向后倒了大約十多米就撞到了后面的一輛微型面包車上,無法移動。
這時,從車窗內眼睜睜地看著巨大的石頭正向車子砸來,游客們都蒙了,手足無措。這時導游李錕大喊一聲:“趴下!都趴到車廂過道里。”記者剛剛趴下,巨大的石頭就不斷地砸到車上,發出“砰砰”的聲響,車子也隨之劇烈地震動。前方10米左右處,一輛大貨車的駕駛室部分已經被砸得嚴重變形,幾秒鐘時間,貨車就被埋得不見了蹤影。
客車被砸了幾秒鐘后,車廂內突然黑了起來,塵土嗆得人幾乎要窒息了。不知哪位游客哭喪著喊道:“完了,車子被埋了,死定了!”
寫下遺書
塵土夾雜著石塊不停地向我們砸來,來不及慌亂,更來不及恐懼。我心里甚至迅速地考慮到自己有三種死法:要么被石頭砸死;要么塵土把我們埋了窒息而死;要么石頭把我們的車砸到岷江里淹死。
這幾秒鐘時間對于我們這39名游客來講,好像是過了幾個世紀。終于,石頭砸車的聲音暫時停歇了,車廂內又重新亮了起來。我抬起頭發現,靠近山體的車窗玻璃已被砸碎,玻璃碎片在車廂內散落一片,有兩塊大石頭就橫在記者剛才的座位上。
車廂內的乘客有些慌亂,紛紛敲打右側的車窗玻璃逃生。由于擔心乘客都躲到車廂的右側,導致客車偏重側翻到岷江里,我隨即大喊:“大家不要慌,聽我和導游安排,老人和婦女先撤。”司機羅師傅打碎車窗右側玻璃,車內游客陸續從車窗跳下逃出客車。
妻子宋文娟掏出采訪本,問我有什么要說的,我說,希望我們的父母不要太難過,到那邊,我還會愛你。妻子滿足地笑了笑,依偎在我懷里:“我們才剛結婚,我還不想死!”她在采訪本上寫下了這么一句話:“5月12日下午兩點半左右,去往九寨溝路上途經茂縣,遭遇塌方(記者注:當時還不知道是地震)。《齊魯晚報》記者韓鎮、《濰坊晚報》記者宋文娟祝好人一生平安。”
冒險自救
當大致摸清地震的間歇規律后,記者和導游冒險穿越飛石組織游客跑回到離事發地點大約兩公里的茂縣國際飯店,整車39名游客平安脫險。
跳出客車后,大家才發現,我們所乘客車停靠位置的上方有一塊整體巖石,擋住了滑下的土石,才使得全車39人逃脫被埋的危險,此時石頭已經將客車砸得面目全非,車體也已經被掩埋了一半了。而地震前,位于我們客車前方10米左右處的大貨車已被整體掩埋了,記者和導游、司機等幾個年輕人想去挖出被埋的人,但山上又開始不停地大塊掉石頭,我們根本無法靠近掩埋現場。
也許是老天保佑,雖然山上仍然在不停地掉石頭和落土,但是都被上方的巖石擋住,39名乘客除了有兩人頭部受傷和部分人輕微擦傷外,其他人員皆安然無恙。
在近乎絕望的兩個多小時中,大家不停地撥打手機,但移動、聯通、小靈通等所有的通信設備都沒有信號。此后,山體塌方暫時告一段落,當大致摸清地震的間歇規律后,記者和導游冒險組織游客跑回到離事發地點大約兩公里的茂縣國際飯店,這里有一塊較大的空曠地帶,山上的石頭暫時砸不到這里,整車39名游客平安脫險。
再遭余震
懵懵懂懂之中,不少人把身邊篝火引起的煙霧誤當作滑坡引起的塵土,紛紛起身逃跑。妻子宋文娟也抓住我的手撒腿就跑,跑出去沒幾步,我們就發現,自己根本無處可逃。
到達茂縣國際飯店時,已經是3個小時以后。飯店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王貴平表示,他將把飯店可以拿出的所有食物和棉被免費給游客使用。但由于飯店的食物也都是每天從成都運來的,存貨并不是很多。
13日凌晨,茂縣下起了雨,氣溫驟然降低。一些游客躲進飯店已經受損的大廳內,一感到大地的晃動就立即蜂擁而出,一部分游客則打著傘圍站在火堆邊取暖。記者和一些游客躲在用樹干撐起的防雨綢布下避雨,凍得瑟瑟發抖。
凌晨4點左右,大地突然又抖動起來,左右搖擺讓人無法正常站立,值班的人隨即大聲叫醒熟睡的游客。懵懵懂懂之中,不少人把身邊篝火引起的煙霧誤當作滑坡引起的塵土,紛紛起身逃跑。
妻子宋文娟也抓住我的手撒腿就跑,跑出去沒幾步,我們就發現,自己根本無處可逃。第二天,我們通過廣播得知,當晚的地震震級在6級左右。
12日下午14時28分,韓鎮乘坐的大巴車突遭飛石連續砸來。車廂內一陣慌亂,他第一時間站出來大喊:“大家不要慌!”同為記者的妻子宋文娟拍下這張照片。
14日中午,茂縣政府派人到達茂縣國際飯店,說縣城設立了游客接待點,于是我們決定在下午向縣城轉移。就這樣,39名游客在冒險奔跑了大約4公里之后到達縣城安全地帶。
下午到達縣城,政府以及當地的百姓正在給游客搭建臨時帳篷。時間緊,記者顧不上休息,和所在旅游團里的幾個年輕人加入到了搭帳篷的行列中。在茂縣縣城,我和游客們一起,住在政府臨時搭建的簡易帳篷內。由于我們團老人較多,而政府人手緊張,帳篷內沒有木板和棉被。我和團里的一些年輕人四處尋找木板搬來了鋪在地上,然后到老鄉家里借棉被。茂縣的老百姓非常好,他們自己的棉被也不夠,但是仍然將不多的物資拿給我們。一位大媽知道我們晚上沒有棉被后,冒著危險重新回到已成危房的六樓家里,從床上將自己蓋的被子給了我們。
15日下午,記者與當地的宣傳部門取得了聯系,并就地開始采訪。由于條件有限,只能用紙筆寫稿。雖然取得了第一手資料,但是由于茂縣通信和交通癱瘓,記者無法將稿件發出。
16日,縣城里終于開通了一個公用電話,供大家輪流與外界聯系。記者在排隊近5小時后,獲得了40秒的通話機會,向家人和單位報了平安。當天深夜,當地終于斷斷續續地有了一些信號,記者接到報社領導的來電。在與領導溝通后,我取消休假,就地轉為救援報道記者。
接下來的幾天,記者和妻子一邊采訪,一邊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搭帳篷、維持秩序、搬運空投物資、營救傷員……
21日,茂縣的道路終于搶通。當我離開茂縣的時候,我腦海中浮現的盡是茂縣百姓冒死回到危房給游客抱被子,老大娘從半山腰上背幾十斤的山泉水給游客喝,無數的解放軍和志愿者穿梭于飛沙走石中搶救傷員等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