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刊報道,武漢市某小學的幾位學生家長向媒體投訴:他們的孩子因為班上有同學沒交或沒寫英語作業,被老師留校并一起罰抄英語書。今年1月又有媒體報道,蘭州市某中學鑒于4名初中學生逃課,學校開會決定:逃課學生的家長必須寫出保證書,保證陪學生一起上課下課,否則就不讓孩子上學。
小學生處于懵懂的“待啟蒙”狀態,愛玩是他們的天性,這需要教師循循善誘,多方引導,而不能依托于“讓同學之間互相監督做作業”的“美好”愿望,企圖通過罰全班學生抄書的方式讓孩子們學會互相提醒,從而推脫教師的教育責任;學生違紀逃課,學校應積極分析原因,加強教育管理,爭取家長的配合。而不是放棄自身職責,以“不讓孩子上學”相威脅要求家長到校陪讀。“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一人有錯,與其相關的人也受牽連進而被認為有錯或有責的做法,其實是舊時封建社會盛行的“連坐”之法在當今教育領域或顯或隱的“復燃”,是教育急功近利的表現,是教育者黔驢技窮的反映,也有違學校和教師“教書育人”的光榮使命。
不只是一些學校和教師有意無意地出現此類行為,某些地方政府、部門在其工作中也常“連坐”學校和學生。如,在農村稅費改革之前,有的地方基層政府就出臺規定:秋季開學時,學生必須憑家長的“完糧證”入學。日前又聞,某學校學生因為家長沒有交農村合作醫療費用,上面主管部門就讓學校做工作,讓孩子回家督促家長交費。也許是因為任務不能完成的原因,有幾個孩子竟然嚇得不敢到學校上課。《揚子晚報》曾報道,某市交警部門聯合當地某小學制定出一則新規:家長交通違規(如開車闖紅燈等),孩子所在班級將被違紀“扣分”。并直接影響班級評優。此舉曾引發該市的學生家長乃至社會各界人士的爭論,一時成為市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
學校是育人的場所,其一切教育手段應合理合法,不能濫用教育權,將“一人有責”連坐為“他人有責”或“人人有責”,造成責任追究的泛化,傷害無辜學生的自尊,引發相關人員相互間的矛盾。學校不是政府職能部門,不可將一些與教育毫不相干的事情牽連進來,濫用管理權,否則就不僅有越俎代庖之嫌,也會使學校的功能異化或泛化,且讓孩子感到委屈,導致心理不平衡,這極其不利于孩子獨立人格的培養,有失公平和公正,同時對社會發展來說不光是倒退,更是恥辱!
“連坐”之法早就被歷史所唾棄。而今天顯現出的沉渣泛起苗頭,應引起人們高度的重視和警惕,我們要驅逐或消除其陰霾,還正在構建的和諧社會一個朗朗的教育晴空。
本欄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