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重庵,甘肅教育界幾乎無人不曉。他的目光,深情地凝望著這片古老而貧瘠的土地;他的腳步,踏遍了甘肅的沙漠戈壁;偏遠的學校,有他的身影;困苦的學子,牽掛在他的心中。
他出生于抗戰時父母逃難的路上。剛剛6歲的他就隨海外留學歸國的父母來到了當時還相當荒涼的蘭州,從此扎根甘肅這片土地近半個世紀。從北大學子到農場工人,從中學教師到大學教授,從科研專家到教育行政官員,他一路走來,腳步坦蕩。
一、農場歲月
1962年,李重庵以甘肅省高考狀元的好成績,考取北京大學力學系。六年后,這位北大高材生,懷揣著做一名科學家的夢想畢業,然而沒想到的是,他遭遇的卻是冰冷無情的現實。
文革期間,身為大學教授的父親還關在牛棚里,李重庵也因此受到影響,畢業分配只能到最艱苦的地方去。他在安西縣疏勒河戈壁灘上,一個解放軍農場里鍛煉勞動了一年多。說是農場,實際上就是一個沒有人煙的戈壁灘,在這個戈壁灘上解放軍要辦農場、開荒、修渠、種地。最冷的時候,氣溫是攝氏零下40度。
像那個年代的許多人一樣,到農場去是一個典型的經歷。李重庵經受了折騰,也浪費了一些時間,但是后來回想起來,他覺得那更是一筆財富。就是說以后他再碰到艱苦的條件,無非就這樣嘛。對他們以后適應一些新的工作還是有幫助的。當然他還有一個收獲,就是在農場認識了一位女同學,后來成了他的妻子。
那時的李重庵對未來并沒有多高的期望,甚至被告知有可能就這樣當一輩子農場工人。幸運的是一年多后。他被調離了農場,盡管下一份工作他并不喜歡,但實際上他的人生正是從此慢慢走上正軌。
二、教師時光
李重庵從農場出來,被分到蘭州煉油廠,落腳在蘭州煉油廠子弟中學。
李重庵:“實事求是講,我當時不喜歡這個工作。我就是想搞科研,當科學家,不想當教師。但是我一進入到這個角色以后,我就不由自主想把它做好。我為什么喜歡教物理教這些課,我可以想辦法把一些物理的定理、知識啊,用一些比方說得比較生動,孩子們喜歡聽,就能學得進去,復雜的公式他們也容易理解。所以我覺得后來同學們和老師們,還是很認可我的教學,所以在那里當中學教師后,我已經開始對這個工作有興趣有感情了。”
兩年多之后,已經習慣了中學教師生活的李重庵,被調到蘭州鐵道學院擔任助教講師。后來又留學美國,專攻復合材料力學。1983年學成歸國,他終于要實現他的科研夢想了,可意想不到的是等待他的卻是一個新的困難。
李重庵:“回國以后,我所在的蘭州鐵道學院是鐵道部的學校,我就滿懷希望很熱情地跑到鐵道部的科技司說,我學了兩年的復合材料,看看鐵道部這方面有什么課題啊。很快人家就講復合材料是一個先進的材料,我們現在根本就不搞研究,以后人家航天航空部門都用了,成熟了以后我們再用,所以沒有給你做的題目。”
李重庵:“后來我想我學的先進理論不能自學啊,我還是很愿意做一些這方面的研究。于是我就想方設法自己做材料,我把做出的一種新材料,想法把它拉成纖維。但是呢,這個材料它要么就像水一樣,要么是冰,你把它燒化以后呢,它變成水,它很難有玻璃溶液那種黏黏糊糊讓你可以將它抽成絲的狀態,因此幾個月都搞不出來。我還記得那天夜里也是我一個人在實驗室里面,要讓材料它熔化剛好在這樣一個點,它能夠拉下來,成纖維狀然后還要繞在這個上面。也是失敗了很多次,結果有一次繞過以后呢,我就用光反射的能看到在轉盤上,慢慢有一個發亮的帶,這就是纖維。就是很細很細的玻璃纖維纏上去。”
成功之后,李重庵說自己非常非常高興。這幾個時刻可能是他這一生里面,特別是搞業務工作最高興的時候,心里最痛快的時候。
三、從政之后
無心插柳柳成蔭,學理論出身的李重庵,就這樣成了開發新型材料的專家,他在學校和學術界的地位都在攀升。而正當他進入科研成果豐收期時,上級將他調離蘭州鐵道學院去擔任甘肅省教委副主任,突然步入政壇,這讓搞了20多年教學科研工作的李重庵,有些措手不及。
1998年李重庵的人生又跨越了一大步,他當選為甘肅省副省長,這一年是他離開農場的第28個年頭。
李重庵:“1998年元月份,(甘肅)省人大選舉以后,我當了副省長,這應該是對我工作的一個最大挑戰,因為我知道自己肩負著全省2000多萬人的囑托,在這個崗位上工作如果做不好,造成損失是不小的,所以當時壓力還是很大的。”
不過,李重庵相信,什么工作你只要下工夫,認真去做,就能夠進入角色,就能把它掌握,就能把它干好。于是,他把甘肅全省86個縣市區都走遍了。在當副省長這五年里,他的汽車跑了15萬公里。雖然他是分管文教,下鄉看的學校比較多,但是他到農村一定要到當地的村子里面看一看,一定要去幾戶農戶看一看,為什么呢?他有這樣的一個情結,了解一下甘肅的老鄉、鄉親們生活怎么樣了。還有一個和他的工作有關系的問題,他認為學校辦得怎么樣,群眾對教育有什么要求,就應該問問當地農民,了解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看學校是不是真的辦好了,是否讓家長滿意了,還有哪些要改進的地方。
李重庵:“我覺得自己最欣慰的是這五年我看到了甘肅教育發展很快。我剛開始看了一些學校,是很困難的,讓人看了是要心酸要掉淚的。我現在還記得,比如說有一個學校,教室里面土臺子就是課桌,然后幾個孩子擠在一塊兒,連個凳子都沒有,有的孩子是跪在地上的,趴在這個土臺子上上課的。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完全見不到了,辦學條件大大改善了。這樣一個進步是我覺得最高興的事情之一,不光是這些孩子們有了一個好的上學條件,而且這一代人長大以后就會不一樣了。”
2002年12月李重庵離開了甘肅這片故土來到北京,就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接著又接任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政委員,這又是全新的角色。
李重庵:“心態要擺好。一方面我知道自己是一個新手要好好學,另外一方面你還要自信,我能把它做好,我經過一段時間學習適應,我能把它做好。第三就是你得一件事一件事地做。然后在做這一件一件事的過程中間一點一點的學。”
李重庵:“首先在甘肅這樣一個環境下面生活和工作,第一,碰到艱苦的生活工作條件,我能挺過來;第二,在甘肅這幾十年,我積累了不少閱歷,我對中國的國情特別是基層的情況,我有所了解。第三呢,我對這片土地對這些人民,有了具體的了解,有了多年以來一塊摸爬滾打的這個經歷,就形成了一種很深厚的感情。在甘肅這幾十年的工作經歷,我從一個大學剛畢業不懂事的年輕人,到最后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一個合格的政府工作人員,到現在做黨派人大這些工作,應該說甘肅培養了我鍛煉了我,給我打了一個很扎實的基礎。現在不管給我分派什么樣的新工作,我都能想辦法把它去做好。我覺得這都是甘肅給我的,非常寶貴的東西。”

責任編輯 蕭 田
相關鏈接:
定西減貧與費老的啟示 李重庵
“我本人曾在甘肅生活和工作過45年,現職工作任務包括民盟中央和甘肅定西的持續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我是定西減貧歷史過程的見證者,也是民盟與定西所結緣分的體驗者。我真心希望定西減貧的歷史與經驗能被更多同仁所了解、所分享,因為定西不僅可以作為中國貧困地區發展的一個成功案例供分析,并鼓舞我們在更大范圍減貧的信心,而且也可以為貧困地區初步脫貧以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供追蹤觀察和研究試驗的基地。”
“在定西20多年脫貧發展的歷史中,常出現一位學者的名字,他就是一生關注農村經濟的著名社會學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的費孝通教授……2003年8月31日,93歲高齡的費老冒雨第七次考察定西……費老在中國‘草根’性質的民生問題上,寄托了遠大的抱負,也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費老在定西、畢節等全國眾多貧困地區的工作,不僅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傳統愛國情懷,而且展示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可以為國為民做實際貢獻的廣闊空間。更為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榜樣,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把遠大的政治抱負結合并落腳在關注草根民生、促進地方發展的躬身實踐中,這就是當今中國知識分子為社會進步服務、參政黨為國家建設出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呼吁實施義務職業教育,增強國家競爭力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階段和關鍵時期,職業教育應該而且能夠有較快、較大的發展,這不僅包括規模、經費、條件等在內的量的發展,更指包括體制、機制、結構、質量在內的質的跨越。”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李重庵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李重庵曾遠赴歐洲考察教育,德國、法國、瑞士等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鮮明特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職業教育也絕不應該是在普教中競爭失敗的學生的無奈出路。而應該是一種同樣具有吸引力的選擇。在瑞士,義務教育后的青少年群體中有80%以上的人主動選擇職業教育,是因為他們以后的經濟收入以及社會地位與選擇學術性教育者相比毫不遜色。因此,作為一種惠及面最廣的教育,職業教育應該成為我國初中后教育的主體和工作重點。”他堅定地說。
他建議政府在條件成熟時,實施義務職業教育。即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對初中畢業后不升普通高中的學生,再加上兩年的義務職業教育,可以享受到國家提供的免費的職業教育機會。任何一個青少年。只要愿意接受職業教育就可以自己選擇上職校。
這里“義務職業教育”的“義務”二字,對政府意味著“責任”;對受教育者不意味著法律義務或“強迫”。
“發達國家從事制造業的工人中。技師、高級工占80%~90%,我國制造業工人中初級工、中級工的比例是80%~90%,如此怎么去競爭?可見,辦好職業教育是增強我們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更重要的是,比起其他類型的教育,職業教育能更直接、更明顯地影響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因為它決定性地影響著大多數就業者的素質。一個人人都敬業、精業的民族。才可能是一個高素質的民族,才可能是一個令人尊敬的民族,才可能是在世界經濟、政治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民族。”李重庵如是說。
“燭光行動”,照亮農村教師
據了解,截至2007年底,已有28個省級民盟組織啟動了“燭光行動”,邀請了數百名盟內外優秀教師、專家學者在50多個市、縣、鄉鎮開展了一系列的支教行動,有1萬多名農村中小學教師接受了培訓。“燭光行動”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農村義務教育在經過學校硬件條件的改善和政府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建立兩個階段后,當前,提高農村教師素質和農村教學質量成為最突出的問題。”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表示,這個背景正是當下如火如荼展開的“燭光行動”的重要來由等。
“燭光行動”注重實效,講求科學。李重庵說,民盟的“燭光行動”不是重復或平行開展教育系統現行的師資培訓的內容,而是對其的補充和延伸。行動堅持“布點少、針對性強、水平高和輻射帶動”的特點,加強了與教育部門、學校和行業協會等的聯系與合作。
關于“燭光行動”的持續性,李重庵表示,這個活動是民盟延續傳統、發揮優勢、適應當前農村教育迫切需求的支教行動,是民盟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工程,民盟會堅持數年,形成規模,做出實效。
(以上內容均根據《人民政協報》有關報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