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現代學校教育中,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由于缺乏語言獨有的情境和實踐的基礎,英語課變得枯燥乏味,學習起來困難重重,學生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如何巧妙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已成為英語教師教學工作中的一大難題。我們只有在教學中做到胸有成竹,抓住教材的特點,有效地設置情境,方能使學生“入境始與親”,從而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快樂,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現象已經進入到他們的認識領域,成為了他們的經驗。盡管這種經驗還顯得比較膚淺,甚至并不科學、嚴密,但正是這些來源于學生現實生活積淀的“粗線認識”構成了他們進一步學習的一個重要基礎與前提,而學生已有的知識,則是另一個重要基礎與前提。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必須生活化,取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起他們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的生活情境之中,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英語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從而增強學好英語的內驅力,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生活經驗對英語學習的價值,產生積極的英語學習情感。
如教學有關環保的內容時,可就當今“白色污染”較嚴重的情況。讓學生在“Have you everthrown plastics? How should we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from ‘whitepollution’?”的問題情境中互相探討,各抒己見。學生們積極思維,有的認為應該見塑料袋就撿,有的認為把生產塑料袋改成生產無污染的紙袋,有的認為城管條例中應該規定“禁止亂扔塑料袋,違規罰款”。這樣創設問題情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欲和創新思維。
創設表演情境,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和交際能力。表演能使學生熟練地掌握所學內容,增強運用學過的知識的能力,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通過表演(Aeting),學生不再停留在書本上而是融入具體操作實踐或生活中,能起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例如講授shopping的內容時,可讓一學生扮演店員,兩名學生手拉手來逛商店。雙方對話:“Whatcan I do for you?”“Do you have……”“How much is it?”最終,“顧客”買到稱心如意的東西。又如,小販吆喝:“Icecream!Ice-cream!”表演越投入,學生看得越津津有味。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自編課本劇,自由選擇角色。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哪怕上臺只說一句臺詞,對他們來說也是一次成功,他們會興高采烈、爭先恐后地去做。
創設“引趣”情境,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引趣”情境是理解主題內容所需要的而學生現在又欠缺的接近真實經驗的情境。通過多媒體計算機精心設計的“引趣”情境,其生動形象的表演過程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是教學質量得以提高的源泉。例如在教授“過去進行時態”時,我制作了一個課件,通過運用動畫Flash的形式,展示了前一天同學們在進行的各項課外活動,如打排球、踢足球、跑步、騎車、唱歌和做游戲等。當學生們看到這些精彩畫面后興致勃勃,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教師緊接著問。“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attime? What was——doing at 5:00yesterday afternoon?……”大家紛紛舉手,課堂氣氛變得很活潑,語法難點迎刃而解。
多媒體CAI課件設計,能把許多靜態的文字圖片設計成動態的生動畫面,使學生的想像、理解、思維能力得到開拓。尤其是某些過程情境的設計,讓學生有如臨其境的感覺,既使學習興趣得到加深,又增強了學生的直觀形象感,對提高教學質量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