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以來,新概念層出不窮,“師生互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等已深入課堂。那么,教師進修是否也應作相應的改革呢?隨著對課改理念不斷加深理解,我對教師進修進行了相應的研究,深有體會。
一、修什么
任何一個有旺盛生命力的企業,都需要在對市場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不斷研制出人性化的產品或推出人性化的服務。教師進修亦是如此。教研員要從講臺上走下來,聆聽一線教師內心的聲音:課改中有什么問題和疑惑、有哪些感想和建議等,這樣才能使教師進修更有針對性,使進修活動緣之于師,用之于師。在對教師狀況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對進修內容作了以下調整。
1.變介紹教材為給教材答疑。以往的進修,教研員常常認真地分析教材:難點是什么、重點是什么、教學中應注意什么等。其實,這些內容往往和教學參考書相同,之所以教研員如此“苦口婆心”地再講一遍,可能還是傳統的觀念在作怪,把教師當成被動接受的個體,沒有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填鴨式地重復,這種做法自然達不到好的效果。現在,在教師們認真閱讀教科書、教學參考書的基礎上,教研員針對教師在閱讀教科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答疑解惑,不僅省時、高效,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師的積極性。
2.變分析授課框架為關注授課細節。課改初期,進修內容多是分析一堂課的整體框架,如:科學課中為了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課的模式一般為: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設計(制定計劃)——實驗操作——整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們對課的框架、模式大都已掌握了,但很多課卻出現了“形似神不似”的現象,感覺整堂課都浮在形式化的表面上,沒有沉入學生的學習實質中去。針對這種情況,教研員把課堂教學環節中具體問題和困惑的地方一一作了記錄,制作了系列反思錄:《你會怎么做?》,組織教師們進行討論。由于這些問題就發生在教師的每堂課中,每個人都有切實的感受,故大家的討論異常熱烈。
3.變“夢想課堂”為“平民課堂”。以往在推出教師的公開課時,教研員考慮最多的是:怎樣更好地體現新理念,怎樣更好地讓學生深入探究,怎樣培養學生深層次的思維等,所有的媒體、教具、學具、資料的準備都要為這節課服務。這樣考慮并沒有錯,但卻忽略了投入與產出的關系。最后,一節成功的課,往往濃縮了好幾位教師的心血,如計算機教師制作課件,美術教師繪制圖片,其他教師幫助制作實驗材料等。由于各學校條件參差不齊,有的實現了“班班通”或有網絡教室等,有的則還不夠條件,對公開課的“樣板”可望不可即。因此,公開課應是一般學校能接受的,才具有推廣價值,教師才更“解渴”。
4.變錦上添花為雪中送炭。眾所周知,就科學課而言,觀察實驗的課型比較容易體現新理念,容易體現學生探究的過程,由于這種課型在教材中占的比例較多,市、區的公開課大多選這種課型來展示、交流。教師們對這種課型的課看得多,大都掌握了其教學模式和環節。但科學課中其他課型的課怎么體現探究性學習呢,教師們對這些課的教學依舊茫然。為幫助教師解決這一實際問題,有的教研員推出了“地球與宇宙”單元等一些非觀察實驗型的課例,引導教師交流學習,為教師雪中送炭。
二、怎么修
好的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進修活動的高效、快捷,教研員還要在溝通渠道、進修方式和方法上進行新的嘗試。
1.多種渠道、多管齊下,建立立體化教研網
教研員為了給教師們搭建彼此之間溝通的渠道,可采用五種交流形式:①集中面授,②分片面授,③公共郵箱,④專設網站,⑤QQ聊天室。當有新的理念介紹、突出的問題比較集中、專題講座等共性問題時,可采用集中面授的進修形式;當有研討課、校本教材、校本教研等內容時,可采用分片面授的形式。還有其他問題時,則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公共郵箱、專設網站、QQ聊天室進行溝通。這些形式都是雙向的交流,教師為教研員提供豐富、真實的一線問題,教研員為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在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完善課改理念。
2.課前思考,少記多悟,帶著問題進課堂
每次教研活動,教師們都是先聽講座或者觀看現場課等,然后再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行集體交流。一次,市里推出一節自編課現場展示(課例),由于授課教師設計巧妙,選材適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且具有本土特色,公開課深深地吸引了聽課的教師。但我發現,還是有個別教師走神、困倦、昏昏欲睡。這么精彩的課堂,為什么仍有提不起興趣的?經過反思我認識到,人在適度緊張的狀態下,思維處于最佳水平,頭腦最清醒。怎樣才能使教師處于適度緊張的狀態呢?我想是:頭腦里要有簡單思考的問題,既不能對問題的答案太急于求成,也不能不思考。由于授課教師展示的是自編教材,聽課教師走進課堂時并不知道其所講內容,更沒有自己授課時的經驗作比照。聽到展示課時,大腦里不能形成與自己授課中的矛盾的沖突,因此主動思考少,大腦處于完全、放松的狀態,時間一長,自然會犯困。
因此,為了提高進修效率,相關人員有必要在進修前兩周告知進修題目,使教師們有時間思考,做到有備而來,并且在每次開始之前,再給教師們5分鐘的時間進行課前簡單交流,進行理想化的預設,課下再與結果對比,思考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另外,不要硬性要求教師們對聽課的過程做詳細的記錄,當然,有精彩的地方可以做簡單速記。因為一個精彩的課堂,除了教案的設計外,更多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隨機互動、教師對課堂節外生枝情節的巧妙處理,如果聽課教師只顧記錄,精彩的瞬間就可能會隨耳流走。因此,要求教師聽課時要全神貫注,邊聽邊悟,學其精華,去其糟粕。課后,教研員把相關教案發到專設的網站和公共郵箱里,供教師們隨意下載。
總之,在教師進修中,教研員的作用是橋梁而不是話筒,是組織者、是引領者而不是仲裁者,是伙伴、是服務者而不是考官。教研員要力求達到:讓教師們滿懷希望而來,滿載收獲而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