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在監獄服刑的犯人,講了小時候的一件事: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他非常想要中間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剛想開口,弟弟搶先說出了他想說的話。媽媽瞪了弟弟一眼,責備地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的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于是,他靈機一動改口說,他想要那個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他臉上親了一下,并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了給他。他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從此也學會了說謊。自此之后,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他不擇手段,直到被送進監獄。
一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也講了小時候的一件事:一次,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他和弟弟都爭著要大的,媽媽就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他們說,誰都想要得到它,那你們來個比賽吧!她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讓兄弟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它,誰干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利得到這個又大又紅的蘋果。于是,兄弟三人比賽除草,結果他贏了。他非常感謝母親,她讓他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最正確的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代價。
新課程改革以來,曾一度要求教師結合所教學科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在增長學生智慧的同時,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出發點是好的,指導思想也無可厚非,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并未取得預期的效果。我們聽到學生嘴巴說得很動聽,很感人,但實際行動卻判若兩人;教師的說教似乎能讓學生從思想上接受,但在實際運用中卻嚴重脫節。我想,新課程倡導我們對學生實施的思想教育,初衷絕非如此。面對這些現狀,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讓教育更實在些
看到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的蘋果,如果是我們,會作何選擇呢?我想,大多數人的目光都會忍不住在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上多停留一會兒,它實在是太誘人了。只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出于對子女的疼愛,往往會把好的東西讓給他們罷了。但孩子們是天真純潔的,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做。他們沒有經過任何雕琢的純粹言行,卻被我們這些大人冠以“自私”、“沒教養”等不良想法。于是,思想教育開始了,古代名人的故事被搬了出來,全然不顧此時孩子們最需要的是什么。也許部分“乖巧”、“聽話”的孩子會接受父母的觀點,立即上演“孔融讓梨”的一幕,博得父母的歡心;也許部分“固執”的孩子,堅持要吃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并如愿了,但他們面對父母的嘆息、搖頭,是否還能品出那個大蘋果的香甜?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否又會留下點什么呢?
此時,孩子們需要的是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他們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如果得不到我們的尊重,勢必會在幼小的心靈上留下陰影。對此,我們可以讓他們競爭那個蘋果,也可以讓孩子們描述自己渴望得到那個大蘋果的心理及原因等,誰說得真,說得好,誰就得到那個大蘋果,甚至可以將大蘋果切分,讓孩子們分享它。我想,這些都比讓他們違心地說自己不想說的話要實在得多。
二、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讓教育更實在些
眾所周知,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貫穿人的全過程。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能讓人成為白宮的著名人士,也能讓人踏進監獄的大門,而造成這天壤之別的原因,竟是跨越幾十年時空的幼時教育,這不得不讓我們教育工作者深思。
有時,我們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一次不起眼的動作,一句隨意的言語,都有可能在孩子的幼小心靈上留下點什么。對于一個生性懦弱、膽小,甚至一說話就要臉紅的孩子,我們應不厭其煩地用眼神鼓勵他,多向他投去你的關愛,或許他會因我們的眼神而獲得一生的自信;對于一個缺少關愛,又有些自卑的孩子,我們應多伸出雙手去擁抱他,多拍拍他的肩,握握他的手,傳達我們對他的信任、鼓勵,或許他會因為我們的動作而獲得一生的溫暖和成功;對于一個偶爾遭遇失敗就一蹶不振的孩子,我們應用春風般溫暖的語言去吹散他心中的陰影,讓他重拾信心,重新踏上奮斗的列車,或許他會因我們的言語而重獲精彩的人生……
多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我們的教育會更實在些。
三、善于傾聽孩子的心聲,讓教育更實在些
孩子心里的許多想法,并不是按照我們大人的思維進行的。所以有些時候,我們必須要學會耐心傾聽,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真正了解孩子,此時再對孩子進行教育,就更實在,更有效了。一位媽媽舉著兩個蘋果,一個又紅又大,一個又青又小,問兒子,這兩個蘋果,你選擇哪一個?兒子毫不猶豫地拿了那個又紅又大的,一口咬了下去。她只怔了一下的功夫,兒子已經從她手中把那個又青又小的蘋果也拿了過去,又是一口咬了下去。她的心痛極了,真想狠狠批評他一頓,但她忍住了,她想聽聽兒子怎么說。只聽兒子說道:我想嘗嘗哪個更甜,把甜的那個給媽媽吃。頓時,她熱淚盈眶,把兒子緊緊地抱在懷里,連聲說著:好兒子,謝謝你……她慶幸自己傾聽了孩子的心聲,而兒子也深深地體會了母親的喜悅,從中認識到自己的做法得到了肯定,這會在他幼小的心靈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這樣的教育才是實實在在的教育。
四、開展親身體驗活動。讓教育更實在些
言行不一,學做脫節是目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孩子們的小嘴巴都很厲害,也似乎很懂事,大道理連篇,有時說著說著能把父母、老師感動得熱淚盈眶。但實際又怎么樣呢?他們知道要孝敬長輩,但回到家,就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對長輩呼來喝去,甚至出言不遜;他們也知道要尊敬老師,但路上遇到老師,不是低頭當作沒看見,就是掉轉頭擇另路而走,尤以那些平時嘴巴上夸夸其談的學生更甚……針對這些情況,我們應注重開展親身體驗活動,如討論對待長輩問題時,讓學生先回家親身實踐,再作總結發言,并要求堅持貫徹實施,同時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將這些作為評優、評先的依據之一,這樣的體驗活動,比空口論說要實在多了。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