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之說發端于六朝的“意象”說。后來把“境”作為一種體現于象而超越于象的精神境界了。但意的獲得必須通過”心”。 王昌齡說:“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那么怎么才能使”心”入于境而創造出意境來呢?荀子在《解蔽》中說:“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虛一而靜。”管子學派也認為“心能執靜,道將自定”(《白心》)。意境的創造,得自于虛空的心靈。只有虛靜的審美胸懷才是意境創造的主體條件。但意境必須通過“心”來獲得。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老子》十六章)是即“滌除玄覽” 達到“無疵”的境地。這便要求堅守心境的虛而靜,以觀萬物的自然變化。

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虛靜”當然要求“無欲”,必須心外無物,凝思靜想,即沒有世俗的功利之心,不受任何的束縛與干擾,以保持天真純樸的赤子心。老子的“滌除玄覽”,即清除人的頭腦中的私心雜念,使心胸變得沉靜清明,“滌除玄覽”就是要求人們排除主觀欲望,取得內心虛靜,“以觀其妙”。
虛靜是藝術創作中,藝術家通過收視返聽、澄懷靜慮所達到超越功利、空明澄澈的心理狀態,它是藝術構思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心境“虛靜” 才能做到心神專一,不是聽之以心,而是“聽之以氣”,用氣去感應。“氣”在這里就是靈氣。心靈空寂至極點,空明沉靜的心境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地,會獲得對自然的“妙悟”。這種“氣”只有在虛靜中才能養成。蘇軾說:“欲今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心靈空明,才能靜觀萬象,就能靈氣往來,使萬境納入胸中。
虛靜使心靈擺脫各種雜念,精神進入“道”的境界,使心靈絕對地自由。從而它對意境的創造、藝術風格的形成起到積極作用。莊子把這種精神高度絕對自由得道之境稱為“游心”。《則陽》講“游心于無窮”,《應帝王》講“游心于淡”,可見莊子認為只有徹底排除感覺經驗,精神才能得到絕對自由,并可達到“精神四達并流,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莊子認為萬物呈于心并不是萬物實際存在而是精神運動所至的“虛影”,這便是人生意境的提升。

現代神經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在通常的工作與生活條件下,只運用了大腦小部分能力,有很大部分潛能有待我們去開發。包括創造意境的過程中迸發的靈感、頓悟等。所以必須用虛靜的心態去培育。入靜后大腦產生激化釋放出量子波,靈感、頓悟可能就是這些量子波傳遞的信息的結果。
在進入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作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都難免“喪己于物,失性于俗”。在創作活動中,虛靜的重要意義在于使藝術家從實用態度和知性分析中解脫出來,才能使”心”入于境而創造出意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