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海于1999年創作了《回風低吟》,這件作品展出于2000年夏季中國美術學院的畢業創作匯展上。并在展覽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使施海成為匯展的焦點。這件以古人為題材的作品成為施海后來一系列創作的開端。《回風低吟》作品的肯定是源自古希臘雕塑家菲底亞斯帕特儂神殿上雕刻的眾神的啟發,不過更確切地說,這組人物雕塑是受了中國魏晉時期畫神顧愷之的恩惠。施海認為中西方藝術從外到內、由表及里都有相似、相通的地方,所以可以“通融”。 顧愷之和菲底亞斯,他們一個是中國公元4—5世紀的畫家,一個是希臘公元前5世紀的大雕塑家,在一般看來二者毫不相干。然而他卻發現二人在藝術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總體上說二人都是“形神兼備”的,既是訴諸感性的,又是訴諸心靈的。訴諸感性的必定要依賴于感知和表象,訴諸心靈的必須憑借情感和想象。所以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能喚起心靈感動的意蘊。十分明顯,施海的《回風低吟》、《洛神》作品系列吸取了兩者的養分,作品技法嫻熟,一氣呵成,線條緊勁連綿,粘的塑造中確有筆墨的灑脫。粘土的塑造游刃有余,完全在他的掌控下,體面走勢如飛,人物造型“玉樹臨風”,氣韻生動、悠緩自然、非常勻和的節奏感,視覺的享受撲面而來。《回風低吟》四人一組,人物之間氣勢連貫,衣紋的褶皺“縱橫交錯”、“虛實藏露”。組雕遠觀有漂浮之感,空氣在中間穿越回蕩。施海古人系列作品并不描繪具體對象,這些人物更是象征性的表達,人物的面孔被一筆帶過,沒有面部五官的刻畫。一切都以人物的整體風度和人物之間的關系為重。但人物之間性情卻有不同,作者體現在人物的態勢上,這需要細品。這件作品使我羨慕古人衣著如仙,風流倜儻,放浪山水,探奇覽勝的日子。我們雕塑藝術已走向多元化時代,以前從事雕塑藝術工作者多半轉入觀念、裝置、影像的西方所謂現代藝術,毋庸置疑“架上雕塑”是中國當代藝術在今天不可缺失的部分。在為當代藝術瘋狂造勢
的環境下,各種功利的形式層出不窮,中國當代藝術需要的是真實虔誠的探索。施海身心專注于“架上雕塑”,粘土石膏就是他的“琴”,有著拉不完的樂章,他遵循心靈,拿捏鑿銼,不亦樂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