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攤主寫悔過書自揭臭豆腐制作黑幕
“福州街邊的臭豆腐,大都是用腐肉、死田螺、臭雞蛋、潲水和硼砂、硫化鐵等有毒原料泡出來的?!痹诟V葜其N臭豆腐多年的作坊主余師傅說,2005年初,他通過朋友介紹,在倉山一湖南籍臭豆腐小販那里花1500元學習制作“臭豆腐”的手藝,隨后在五里亭和倉山三叉街等地擺攤3年多。眼看自己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時常也在校園周邊吃幾串臭豆腐,這使他萌生一種愧疚感,經過幾天考慮,他決定向社會揭露福州街邊“臭豆腐”制作的黑幕。
余師傅說,臭豆腐分黑、黃兩種,制作黑臭豆腐,要先將豆腐浸泡到臭鹵水里,臭鹵水是將腐肉、市場回收的死田螺、臭雞蛋、咸菜和潲水攪和在一起發酵制出來的。如果鹵水不夠黑臭,要將硫化堿、硫酸亞鐵按比例兌水攪和,經化學反應后,水就會變得更黑更臭?!盀榱丝s短制作時間,現在很多臭豆腐攤主幾乎都放硫化堿和硫酸亞鐵。這樣兩個小時就可以熬成鹵水,而自然發酵至少要等三四天。”
鹵水熬好后,先將豆腐放里面泡半個小時到發臭,再將泡好的臭豆腐放油鍋里炸,炸好后撈出來放在通風處晾干,黑臭豆腐就是這樣做出來的。在攤位上賣時,加上佐料熱一下,這樣的臭豆腐遠聞臭、吃著香。黃臭豆腐是在鹵水里添加少量硼砂取代硫化堿和硫酸亞鐵,這樣泡出來的豆腐泡又黃又松脆。
“現在再也不做臭豆腐了。”余師傅說,眼見自己的孩子也被“臭豆腐”毒害,他決心放棄這個“害人”的生意。
“懶”夫妻為低保連拒12份工作
2000年,胡女士和丈夫雙雙從長沙某工廠下崗了。2002年開始,胡女士拿起了低保金。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低保金的標準也在提高,現在胡女士一家三口每個月能拿660元。百無聊賴之際,胡女士和丈夫都打起了麻將,一般是2元1局。每天下午、晚上都會去打上4個小時。
談起街道社區介紹的12份工作,胡女士說,“工作我都不喜歡,也干不好。”12份工作中,有7份是做家政,“拼命干一個月才600元錢,還不如在家里休息!”
后來,街道又介紹過清潔員、理貨員等工作,但有的是薪水太低,有的又是距離太遠,總之,胡女士都沒有做長久。
對于胡女士的事,街道負責人直搖頭:“我們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面對這些實在不愿出去的人,真的毫無辦法,也不可能扣她的低保金。”
究竟該如何杜絕這種“政府花錢養懶漢”的現狀?有關人士認為,可以參照國外較成熟的低保做法,對失業或有勞動能力者,在時間上予以限定,在一定時間內沒有找到工作或不愿找工作者可以取消或逐步取消其享受低保的資格。一方面設置一些約束的機制,取消“懶漢們”享受低保的權利。另一方面,要加強對下崗再就業等人員的技能培訓,讓他們學習到一些實實在在的技能。
聲音
“9月份生育險就滿一年了,到時就可以懷孕了?!?/p>
說這話的是在廣州打工的阿強。阿強落戶廣州已經五六年了,但妻子的戶口一直沒遷過來。生活安定下來后,小兩口準備生個孩子。不過,去年7 月,一則消息改變了小兩口的“寶貝計劃”。原來,廣州生育保險向外來工開放了,只要繳費滿一年,外來工就和本地人同樣可以享受生育保險待遇,不僅醫藥費基本報銷,100多天的產假,孕婦也能夠享受產假工資。這不,不少參保的外來工就開始掐著日子懷孕生子。
“村里剩下的人連文件都不會念,怎么建設新農村?”
發出這個疑問的是全國人大代表劉三堂。劉三堂是內蒙古清水河縣高茂泉村黨支部書記。劉書記發現,無論是上學,還是打工到城市的人大多數都不愿意回來??纱蠹叶疾换貋?,誰來建設新農村?新農村建設不能離開“能人”啊。
“當初我們肉骨頭煲也曾風光一時,現在成了‘溫吞水’?!?/p>
說這話的是寧波的一個小老板。最近,寧波一些地方開始流行起了吃玉米窩窩頭。為了買到窩窩頭,當地市民不惜排隊一個多小時,其熱情絲毫不亞于前兩年爭購土家燒餅。然而,從美味鴨脖、香辣小龍蝦到土家燒餅、玉米窩窩頭,近年來很多新鮮小吃紅遍大江南北,但新鮮勁兒卻總維持不了多久。這些小吃也大都遭遇了驟冷驟熱,市場走俏一哄而上,市場趨冷一哄而散。是得想點招,小吃也最好做成百年老店啊。
“穿西裝出來求職,那還叫農民工嗎?”
這是一位農民工的反思。嵇師傅是名電焊工,有10多年的工作經驗,而且還考了執業資格證書,按理說嵇師傅這種技術工人不難找工作,可他卻足足面試了13次,還沒找到工作。為啥?壞就壞在他的一身衣服上了。原來,為了給用人單位留下個好印象,嵇師傅專門從老鄉那借了套西裝,結果單位負責人一看他穿成這樣就不像是來干活的,所以就拒絕了他。后來,嵇師傅就換上了自己的舊衣服,第二天就找著了滿意的工作。看來,這人靠衣裝馬靠鞍也得分情況,農民工的衣服也折射了社會心態?。?/p>
“我是北京的勞模,卻離首都很遠?!?/p>
說這話的是曾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范”的祁師傅。老祁初中畢業后就從河北老家來京務工,到現在整整20年了。20多年里,他已經成為一名業務主管,取得了大專學歷,幾乎就沒離開過北京。按說該算“老北京”了,可一紙戶口,卻讓他感覺自己不是北京人。首先是孩子的入學問題,雖然北京允許務工人員子女在京入學,但必須轉回戶籍地參加高考。因為戶口在老家,所以在評選先進的時候,為了開個證明材料,就得反復奔波于兩地。最讓老祁郁悶的還是情感歸屬的困擾,家鄉和北京似乎都不屬于他。老祁的無奈相信很多打工的人都有,一紙戶口真的讓人很無奈。
“現在種糧不交稅了,是不是也應該考慮給‘豬’減減稅費了!”
說這話的是重慶綦江縣委書記王越。王書記說,一頭豬從出欄到端上餐桌一共需要交15種稅,其中包括屠宰服務費、消毒費、檢疫費,甚至還包括教育附加稅、城市建設維護費等等。收費最高的時候一頭豬的稅費要高達上百元,平均算下來也在60元左右,要占農民賣一頭豬的收入的十分之一。建議有關部門給豬減減稅,農民養豬熱情高,居民吃肉也寬心!
數字
1元
湖北省工商局發布的《關于運用工商職能促進全民創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出資1元就可申辦合伙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突破性地推出了降低市場主體準入門檻、放寬創業條件的一系列措施,以推動全省全民創業熱潮。
2名
北京市今年將再選聘3000名大學生“村官”,確?!懊看逵?名大學生”。2006年2007年兩年北京共選聘5041名高校畢業生到京郊農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村委會主任助理,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村村有大學生”的目標。
6個
上海市勞動保障局公布的一份創業狀況調查顯示,上海市整體創業活動率已從2005年的4.9%上升至2007年的6.1%。
也就是說,在上海,每100個年齡在16-64歲的成年人中就有6個小老板。
59名
在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年度表彰推薦的個人中,有農民工59名,超過推薦人選總數的5%(去年為20名,近2%)。與上年相比,一線職工比重有所提高,農民工數量有較大幅度增加,企業負責人比例與去年基本持平。
200元
有人炒房,有人炒股,眼下那些無處不在的職業炒家們又趁著奧運年的結婚高峰炒起了婚宴。杭州“婚宴黃?!泵孔蕾?00元。
1500元
智聯招聘公布了針對大學生就業起薪的調查,在為期兩周的調查中,共8000余名職場人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三年來,42.9%的大學畢業生起薪在1500元以下。本次調查對象包括廣州、深圳、北京等多個城市的職場人士。
人物
陳偉:堅定信念做“足”文章
老家在四川的陳偉2001年末來到廣州打工,一次擦鞋的經歷令他萌生了開間擦鞋店的想法。當時陳偉來廣州還不到半年,根本沒有積蓄,在籌錢的過程中,他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他只好硬著頭皮朝女友借了本來是給弟弟上大學用的兩萬元錢。陳偉用這兩萬元艱難起家,幾經坎坷,生意逐漸有了起色,可就在這時,他的母親又患了乙肝重癥,從確診到離世,陳偉每天都要給母親花去兩千多元的醫療費,致使自己的事業遭受沉重打擊。陳偉沒有退縮,他抱定絕不放棄的信念,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通過加盟連鎖的方式,終于一步步走出了困境,獲得了財富。
張學英:不滿足的石雕藝人
張學英,出生于著名石雕之鄉——河南浚縣屯子鎮。起初,他和村里人一樣,是個普普通通的石雕藝人,平日里雕刻些傳統的石獅石碑人物像,過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平淡日子,但他并不滿足與此。張學英十分好學,他曾經帶著一個鋪蓋卷,一袋干糧,孤身一人,風餐露宿,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遍訪各地的名勝古跡,他學習、研究不同流派的石雕手法,吸納、博采百家之長。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手了一項大型工程,要根據一幅照片恢復有名的濮陽八都坊。這是他第一次立牌坊,雖然心里沒底,但他的設計卻得到了專家的好評。經歷了八都坊的修復工程,張學英邁出了建造他自己的石雕世界的第一步,他不僅建立了對自己的信心,而且得到了第一筆數目較大的經濟收入。
孫雨:京城送報人
孫雨曾經在北京郵政報刊發行局工作了七年,1998年辭職開始創業。由于學的是發行專業,自己對這些業務也比較熟悉,就和兩個朋友開了家報刊配送公司。
有一家發行量不是很大的報紙《電腦商報》找到了他們(因為發行量小,郵局是不負責投遞的)。孫雨就抓住了這次機會,招聘了50多名下崗職工,正式開始投遞生涯??墒怯幸惶欤粋€片區的讀者打來電話,投訴沒有收到報紙。創業初期,這對孫雨來說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她專門跑到訂戶家里,發現這一片區都沒有人投遞。而此時,投遞員也不知去向,最后在他家的床底下找到了報紙。第二天一早,孫雨就去挨家投遞,并且向讀者解釋。從早上7點一直送到了下午三點。這件事情雖然沒有給公司帶來損失,可是對孫雨卻是一個很大的教訓,在招聘員工方面,她更注意員工責任心,也開始明確公司的各種規章制度。
孫靜:陜西小吃闖北京
陜西姑娘孫靜,在北京開了一家正宗的陜西風味小吃店。她選擇在非典時期來到北京,因為她認為,這個期間應該會有一些店面轉讓,可以低價位地找到開店的店面。
孫靜到北京的當天就租下了一家小小的店面開起了餐館。但是創業的過程是艱苦的,她不住旅館,只身睡在了小店里;自己動手打掃衛生,清理生蛆的冰箱;生意不好員工要走,面臨房租、人員工資的巨大壓力……
但是,她克服了這些困難,頑強地堅持了下來,在她的用心打理下,小店被布置得充滿了陜西風情。在她的店里,用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彩繪泥塑和民間剪紙做裝飾,鐘馗等傳說人物栩栩如生,陜西“八大怪”妙趣橫生。生意漸漸紅火了起來,還有人打車來吃上一口。
牛合印:一張牛皮的生意
牛合印35歲之前的人生旅程漂泊不定,他當過兵,種過水稻,放過電影,做過記者,但是在35歲時,一次偶然的發現,使他的人生定格在一張牛皮上。
一天,牛合印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一個老人正在用牛皮制作腰帶,邊做邊賣,吸引了他。 牛合印想,要是能在牛皮上雕刻點東西應該很好看。于是牛合印花30元買了一張牛皮,根據這塊牛皮的特點,自己設計制作了一個采訪包,沒想到他的第一件作品就得到了電視臺同事的一致贊揚,接著他就開始了這種牛皮制品創作。一開始只是業余愛好,后來受到朋友支持,他毅然辭職,開起了賣牛皮制品的店。他的所有產品將藝術和實用結合,受到了大眾的喜歡。
任莉:第三次創業
在下崗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任莉兩次創業,卻遭遇了兩次慘敗,賠光了家里的所有積蓄。任莉下崗前在養蜂管理站做了幾年的技術員,丈夫認為,如果再創業,她應該去養蜂,因為她既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又認識不少養蜂的朋友,應該不會再遭遇失敗。東拼西湊的借了10萬元的創業資金,任莉開始了她的第三次創業。
創業是艱苦的,對一個女人來說,尤其如此。為了尋找蜜源,任莉把還未入學的女兒送到母親家照料,自己和丈夫帶著招募來的十幾名工人踏上了征程。一次前往朝陽采荊條蜜時,正逢當地大旱,幾百箱蜜蜂大面積死亡。任莉一邊組織人手給蜜蜂喂糖,一邊聯系蜜源。一場折騰下來,賠了2萬多元。挫折沒有打敗這個堅強的女人,她從中找原因,開始注重收集信息,足跡遍及浙江、安徽、山東、河北等7個省,年行程3000多公里。歷經千辛萬苦,第三次創業,任莉終于成功了。
臺麗偉:從下崗女工到企業家
臺麗偉是一名下崗紡織女工,開辦了一家養老院。對待每一位來養老院的老人,臺麗偉和員工都精心照顧,靠著良好的口碑,她的生意越來越好。原以為只要自己的服務沒問題,老人們就應該沒問題,可是她想錯了。
一次,兩位老人因看電視打起架來。一位老人被打成腦出血,臺麗偉趕緊征求家屬意見,由于雙方家屬都通情達理,所以很快達成一致,由打人方賠償被打方一千元錢。
此事過后,臺麗偉驚出一身冷汗,因為她看到了一個自己原來沒看見的漏洞——那就是與每一位入住的老人簽訂的合同。為了能夠讓自己更好的發展,臺麗偉趕緊找到相關法律顧問、法律專家,請他們來完善和細化自己的合同。經過幾年的磨煉,臺麗偉的經營手法逐漸成熟,她的敬老院已由當初的三十張床位擴大到六十張床位,而且入住率是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