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農民增收的小本經營
文/衛紅青
近年來,振興農業,實現產業化調整,成了上上下下討論的熱門話題。對于廣大的農民兄弟來說,怎樣開放頭腦,增加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成了自己最關心的事情。
糧食種植也好,蔬菜種植也好,只要形成規模,周邊慢慢就會形成市場。圍繞“市場”立足“服務”小本創業的基礎和土壤就已經形成了。
一、短途販運
市場一但形成,客商云集,周邊的種植戶就會紛紛前來賣貨。而種植戶比較分散,各家情況也各有不同。有些人離著市場近,或者家里壯勞力比較多,就自己到市場賣貨;有的種植戶家離市場遠,或者交通不方便,不能到市場上賣貨;還有的人家子女在外地打工,家里老人出來賣貨不方便等等。
正是有這種實際需求,開個農用三輪或五輪車,叫上幾個身強力壯的幫手,搞個短途販運。既服務了群眾,自己靠力氣又能掙到錢。
成功訣竅:一是信息靈,要對市場周邊作物的產情、長勢一清二楚。二是對種植戶態度要好,服務要周到,做到嘴巴甜,手腳勤快。多幫種植戶干點抬抬搬搬的力氣活,關系融洽,就是便宜一兩分錢種植戶也愿意賣。
二、組建裝卸隊
市場上收的貨,總要運走。這就需要裝卸隊。基本上不用投資,靠力氣和服務吃飯。規模以15到20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為宜。人數多,裝卸也快,一天多攬些活,收入自然也多些。
成功訣竅:一是人多勢眾,聲勢大,利于競爭。二是服務,盡力滿足客戶要求。
三、建個電子磅
初期市場,以小型磅為主。如果市場形成一年以上了,就要考慮建個大型磅。小型電子磅加所有附屬設施投資不會超過兩萬元。以每次5元過磅費計算,一天80到100車的貨,日收入400—500元。如果收購期一個月,總收入12000元—15000元,收購期能達到兩個月,扣除費用,基本就可以收回投資了。來年就是凈賺的了。
四、開個綜合服務雜品店
專賣市場收購所需要的包裝物,收購用品,勞保用品,車輛服務用品,只要是迎合市場需求,一樣能賺錢。
五、建個簡易的休息服務大棚
農村收購,一般在地頭,固定的建筑物比較難找,可以考慮臨時蓋個簡易的竹木大棚,面積要足夠大。準備一些桌椅板凳,專營茶水飲料和簡單的飯食,為來交易的群眾做好服務。只要服務態度好,干凈衛生。收購期內,收回成本并有盈余應該不會困難。
農村服裝市場有商機
文/徐燕
城里每天不知道有多少服裝商家因為虧損或租店合同到期而改行,再加上換季的原因,幾乎隨處可看到“血本甩賣”、“跳樓清倉”、“換季處理”等大招牌。如果將這些處理或打折的服裝賣到農村市場,又會怎么樣呢?一個先前做布匹生意的商人偶然中發現這個商機,果斷轉變經營方向,把城市里的庫存服裝賣到農村,大受農村消費者歡迎,不到3個月,她就賺了近5萬元。
這其中蘊涵著巨大商機:一方面,庫存服裝中的大眾款,對于農村市場上還是比較合適的。廠家的庫存服裝,當季款、一年款對農村市場來講,無疑是新款。質量好的庫存服裝,無論從面料和做工、款式來講,甚至比鄉鎮服裝銷售商從市場進的新款還好。但是價格卻低得多。對于鄉鎮的服裝銷售商,由于進貨量少,信息閉塞,要從廠家或者庫存服裝商那得到這些服裝,無疑是難事。所以需要這樣的商人,在庫存服裝商同鄉鎮服裝銷售商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梁。從庫存服裝商低價進貨,到低于鄉鎮服裝銷售商正常進貨價出貨,之間有很大的利潤空間。而且鄉鎮服裝銷售商也可以特價出售,走量為主。
農村服裝消費市場是一塊巨大的蛋糕,一些中小服裝商與其在城市消費市場中與眾多強大的競爭對手拼搶陣地,不如從城市轉到農村,在最適合自己的市場上做好自己的生意。
(責任編輯 陳源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