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豆沙糕
“名震河東八百里,味壓江南十二樓。”這是慈禧太后贈給張氏豆沙糕的佳言,清末年間慈禧太后西行避難,經由河東運城地境,地方官員用河東小有名氣的張氏豆沙糕做為早點招待太后,當太后把筷子伸向豆沙糕時問陪護官:“這是什么菜?”陪護官忙回太后:“這是河東出名的張氏豆沙糕。”她嘗了一口,露出微笑:“不錯,好吃、好吃!”幾口就把一盤張氏豆沙糕吃完了,一抹嘴順口而曰:“名震河東八百里,味壓江南十二樓。”河東一帶百姓把這舊事當作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張氏豆沙糕受太后贊美的消息傳了出去,老百姓都想品嘗一下張氏豆沙糕,從此張氏豆沙糕就名聲大振,生意火爆河東大地。據張氏后代張小軍說,張氏豆沙糕從明朝年間就開始了,現在他們已是第十三代傳人了。
解放前張家靠張氏豆沙糕發了財,土改時被化為富農成份。人民公社年代割資本主義尾巴,斗私批修天天講,根本不允許個人做生意。這一轉眼就是50多年沒見到張氏豆沙糕了,張家父子都從事了它業,到企業上了班。2000年后國有企業陸續破產,張小軍父親退了休,小軍也下了崗,一時半會還找不到合適的事干。一天小軍到岳父家幫忙,求岳父給他指條就業路子,他岳父是個有社會經驗和市場眼光的人,當地人都很佩服他,他很了解張家的底細,對小軍說:“你家祖傳的張氏豆沙糕也該東山再起了,你家有個老財神她會幫你的。”“是誰?”“就是你80多歲的老奶奶,你沒聽你的奶奶給你講過解放前她和你爺爺做豆沙糕發家的事嗎?”小軍眼前一亮,明白了,回家后找奶奶說,他要做豆沙糕生意,把張氏豆沙糕的牌子再搭起來,奶奶很高興說:“張氏豆沙糕后繼有人了。”說干就干,他花了三天時間備齊了全部材料,老奶奶親自動手給孫兒傳授張氏豆沙糕絕技,小軍認真學習配料和工藝技術,都做了筆記,有老奶奶的親手指導,張氏豆沙糕一次成功了。
產品做出來了,如何上市銷售,對從沒做過生意的小軍來說是個大難題,他又去請教老岳父,小軍岳父是個有營銷經驗的老手,他給小軍策劃了營銷方案。第二天小軍騎上三輪車帶了400盒張氏豆沙糕到學校門口和鬧市口兩元一盒試銷。為了讓客人了解張氏豆沙糕與眾不同的口感,凡是在他面前留步的客人都免費嘗了一口,張氏豆沙糕香、甜、酥、軟,味美誘人,凡是嘗過的人吃得肚子發夯,嘴里還在想,為了讓家人同享,都三盒五盒的購買給家人和孩子帶回去,半天時間400盒豆沙糕一賣而空。回家后一算賬除,去成本賺了500元,全家人高興極了,下步怎么干,小張在岳父的指導下,他準備了1000盒,送了400盒給學校內商店和各街口冷食攤店,剩下600盒用同樣的辦法自己賣。到下午7點鐘一盤點,當天上市的1000盒張氏豆沙糕只剩下10盒。除去成本及贈品賺了900元。小軍和家人的勁頭就更大了,最近張小軍在他岳父的策劃下決定將張氏豆沙糕做出品牌,走向全國,幫更多的人創業,幫更多的人致富,讓更多的人都能吃上張氏豆沙糕,目前張小軍及岳父閆忠民正在完善每縣一家的連銷店方案。向全國發展,實現他們宏偉目標。
后續:06年中央電視臺記者來運城采訪隱茶杯發明人閆忠民時,閆先生設宴招待。餐桌上的雞、鴨、魚他們都沒興趣,只有對張氏豆沙糕趣味最濃。06年馬來西亞客商陳先生來運城引進隱茶杯項目,餐桌上的各類海鮮名菜,陳先生感到平平一般,因為馬來西亞本身就是海鮮盛產國。但當陳先生嘗了張氏豆沙糕后,連聲叫絕,要求學到該技術帶回國,為了友好關系長存,閆先生幫陳先生找了張老太太,給陳先生先做了制做演示,并提供了配方,陳先生很滿意,拿出一萬元人民幣做為酬謝,閆忠民先生拒收,最后陳先生硬放了5000元表示謝意。目前在河東一帶的高餐飯店都備有張氏豆沙糕,上高餐的產品身價就抬高了七八倍,一些昏喪宴席上多數都用張氏豆沙糕做為一道經典名菜,以增添宴席風采。
地址:山西省運城市張氏糕點專營店
電話:0359-86873761383439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