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服務廣大讀者,幫助創業者增強法律知識,使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利益,本刊特增加了“創業說法”內容。
案例
鄧先生曾在朋友辦合伙企業時借給這個企業一筆錢,并且定好等企業掙錢了自己就按比例收錢。鄧先生原本以為這個債主當得一本萬利,可是沒想到這家企業的另一個債主討債時,竟然也討到了自己的頭上。因為那個“一本萬利”的協議,自己已經不是債主而是合伙人了。所以,合伙企業欠了錢,他當然也要負責償還。湖北正義律師事務所的王律師為記者詳細解釋了鄧先生為什么會由債主變成合伙人,以及如何選擇這兩種身份。
解析
《民法通則》第三十三條規定:“個人合伙可以起字號,依法經核準登記,在核準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因此,合伙人就可以根據是否公示分為普通合伙人和隱名合伙人。工商登記記載的內容具有對外公示的效力,可以依據這一點來確認合伙人是否屬于隱名合伙人。如果工商登記對合伙人之間存在合伙關系進行了登記,那他們就是普通合伙人;如果工商登記對這種合伙關系沒有登記,但是有其他證據證明合伙關系存在的,就是隱名合伙人。
《〈民法通則〉若干意見》第四十六條規定:“只提供資金或實物或者只提供技術性勞務而不提供資金、實物,但約定參與盈余分配的,可以認定為合伙關系。”那么,張先生就是因為向合伙企業提供了資金,并且約定了參與盈余分配,所以成為了隱名合伙人。
鄧先生在與合伙企業簽訂借款協議時很可能并不知道法律還有關于隱名合伙的規定,就這樣稀里糊涂地由債主變成了需要為企業還錢的隱名合伙人。
《民法通則》第三十五條規定:“合伙的債務,由合伙人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的財產承擔清償責任。”從這條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法律并沒有將隱名合伙與普通合伙在權利和義務分擔限度上做以區別,所以,隱名合伙人與普通合伙人一樣,都要按照出資份額的多少或協議約定的比例享有利益和承擔風險。而且因為合伙人要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所以隱名合伙人很可能在借出資金后,還沒有收回一分錢,就先要按照約定盈利分配的比例承擔企業的債務了。
建 議
由此看來,認真選擇債主和隱名合伙人這兩種身份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問題。王律師建議要借給合伙企業資金的企業或個人,在簽訂資金借貸合同時要考察清楚這個合伙企業的經營狀況。如果企業的經營狀況良好,合伙人的資信狀況也不錯,企業盈利不成問題,那你可以在充分信任這家企業的前提下和它簽訂盈利分配協議,成為隱名合伙人,來分享企業的經營成果。但是,如果你對這家企業的經營并沒有太多信心,就不要被企業單方面對盈利的宣傳所迷惑,與其簽訂盈利分配協議,還不如規規矩矩地做債主。
(責任編輯 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