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人樂意一輩子受雇于人,那么我們如何從一個受雇于人的打工仔變成雇傭他人的老板呢?下文就事例講述了有目的地去打工,并學習本領,最終成功創業的方法、技巧……
曹桂祥生在豆腐之鄉,他不滿足于落后的豆制品生產方式。便去廣東打工,開闊眼界、學習技術。學好技術后回鄉創業,他雄心壯志、信心滿懷,創辦了安徽第一家現代化的豆制品加工廠。
潘集區祁集鄉村民曹桂祥投資興建的金豆制品廠即將投產。藍色的半圓形廠房頂與秋高氣爽的季節顯得十分協調。廠房內機械、管道銀白生輝,4條生產線整齊排列。這是專業生產腐皮、腐竹的現代化設備,投產后日產可達到1噸。曹桂祥站在生產線前心情激動萬分,經過幾年的艱辛,多少年的夢想即將實現了!
創業思考
生長在豆腐之鄉的曹桂祥,從小就看著小作坊的石磨磨豆腐,以后雖然打漿用機械、加熱用鍋爐,但生產的還是水豆腐,只能在家門口叫賣。他不滿足家鄉豆腐生產的現狀,但也沒有好的辦法,更沒有能力來改變現狀。三年前他帶著困惑去了合肥,在農貿市場販賣蔬菜,這樣他有了機會去調查市場。當他看到超市里各色各樣的豆制品不僅熱銷,而且價格還很貴,心里十分著急:“老家人做豆腐,為什么不變變花樣,也來搶占超市?!?/p>
打工學藝
2005年秋季的一天,一位賣菜的朋友告訴曹桂祥,廣東有個生產出口腐竹的廠家招工,這個信息讓他立馬感到機會來了。他放下販菜的生意,到廣東腐竹廠打工。盡管每天累得腰酸腿疼,還是邊干邊學習技術,認真留意每一個操作環節,并向技術人員隨時討教。經過3個多月的用心實踐,他全部掌握了制作腐皮、腐竹的工藝流程。就在這年冬天,他帶著技術回到合肥。
創業起步
第二年春季,他籌集了資金,在合肥郊區租房辦起小加工廠,專業生產腐皮供應給銷售商。曹桂祥發現自己生產的半成品,銷售商拿去再加工包裝就批量打入超市,賺了更多的錢。他想,應當回到淮南老家辦個象樣的豆制品廠,打出淮南的品牌進超市。
規模擴張
2007年夏季,他冒著大雨回鄉,找到鄉黨委陶書記。陶書記聽說他想回鄉創業,很快表示讓他進生態園區享受優惠條件。他回家找弟弟曹桂陽商量,兄弟倆用股份制方式投資辦廠,一幅宏偉藍圖在面前展開。他倆設計出廠區布局和生產廠房,又到外地購買了設備,曹桂祥還到廣東請來了技術人員,建好廠房就進行機械安裝。建廠計劃按自己的目標順利推進,在今年豆腐文化節舉辦期間投入試產。
“現在營業執照已經辦好,衛生許可證正在辦理。”曹桂祥說,他已經聯系了合肥幾家超市,投產后產品可直接銷往省城,同時生產規模擴大以后,產品還可以出口。他說:“用老家傳統豆腐工藝,嫁接廣東的先進技術,一定會讓咱淮南的豆制品占領更多的市場?!?/p>
(責任編輯 方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