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將逐漸松動,全民健身熱潮必將興起——這是2008年5月4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健身產業高端論壇上與會嘉賓的共識,由此帶來的產業變局也引了業內人士的極大關注。
實際上,這個論壇是此前一天,即5月3日開幕的2008中國國際健身大會的組成部分之一。到5月底,又一場規模更大、參展商范圍更廣的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在國展新館舉行。
在奧運前夕氣候宜人的北京之春,街頭巷尾到處都是關于奧運的商業或者公益廣告,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也離不開這個百年一遇的體育盛會。此時,這兩個同在5月舉辦的展會無疑拉開了中國體育產業,尤其是健身產業奧運后大發展大洗牌的序幕。
奧運帶動全民健身熱
“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這是本屆健身大會的宣傳用語。
事實上,當2004年由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中國健美操協會、中體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體健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創辦首屆“中國國際健身大會”的時候,就是“緊緊抓住了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辦的重大機遇,致力于推動《全民健身計劃》深入實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體育意識和健身意識,進一步激發全國人民關注奧運,參與健身的熱情……”
在第29屆奧運會健身器材獨家供應商泰諾健的內部雜志《Wellness》上,有這樣一組數據:2006年中國大陸健身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是0.11%,俱樂部數目是980個,擁有會員129萬名……該雜志不無興奮地評論道:“前往俱樂部健身的人正迅速上升,尤其在主要大城市。在以后數年預計中國所有大城市將有成千上萬的新健身中心開業……只要想象一下5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有上百個,這個年輕市場的增長率對健身產業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機會?!?/p>
而在這屆健身大會的高層論壇上,幾乎所有的與會者都對奧運后的行業大發展充滿了信心。既是“國家隊”、又是合資企業、本行業內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的中體倍力健身俱樂部有限公司總裁萬驪華、國內唯一橫跨健身器材生產和健身俱樂部經營兩大領域的英派斯大健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石仲凱、以及一北一南兩大行業巨頭青鳥健身和美格菲健身的老總王成、何樹森,盡管他們在經營策略、范圍,甚至是個人性格上都有很多不同,但對奧運后的前景都持樂觀態度。

在論壇上的專題演講,則更為業內人士描繪了一幅關于未來的美好圖景:其中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杜巍還做了題為《后奧運會北京體育健身業發展趨勢》的專題報告。
健身產業面臨洗牌
“健身俱樂部面臨洗牌!”在緊接著論壇舉行的中國知名健身俱樂部CEO座談會上,各俱樂部的“操盤手”中有人驚呼道。
與此相對應的至少有三個值得一提的“新聞點”:
在現場,舉行了應運而生的“中國健身產業基金”揭牌儀式。據悉,該基金是由國家體育總局、天津市政府、萬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及中體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而創辦的,目的就是將資本運作融入到中國健身產業中來。雖然儀式過程很簡短,但其將來對中國健身產業的推動作用卻讓人不敢小覷;在這個專業性極強的大會論壇上,有幾位“圈外人士“頗引人注目。他們是: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會長、萬盟并購集團董事長王巍、普凱投資基金有限公司聯席董事張愛民、勝達國際集團(亞洲)投資有限公司聯席董事于洋、北京京都會計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鄭建彪。其中王巍還做了《中國健身產業的資本運作》的專題演講。而當其他幾位人士了解到中國健身產業還處在群雄并起的“戰國時代”的時候,都從自身角度介紹了資本介入的規律和途徑,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此外,論壇上一匹黑馬的出現,讓人感到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他就是北京活躍傳媒董事長張博涵,他在座談會上、和答臺下記者問的時候,表達了他對中國健身產業的獨到見解和細致觀察,并透露了做專業健康傳媒的決心和具體步驟,這家原先主攻咖啡廳的“定向、分眾傳媒”剛剛融到一筆可觀的資金,并且已經而且繼續要在全國展開布局,像江南春壟斷寫字樓電梯一樣伺機占領各個健身俱樂部的廣告空白地帶。
也許是臺上的“華山論劍”刺激了臺下的專業觀眾。在互動階段,一位來自山東的從業者詰問臺上的“行業大佬”:你們又是融資,又是擴大加盟,那我們這些中小型俱樂部如何生存呢?
為什么是泰諾???
說到健身產業,不能不提健身器材生產,與健身俱樂部、健身服裝、健身營養品等一樣,同是健身產業的組成部分,而且是極其重要的部分。可以說,無論在世界上,還是在中國,健身產業的興起與健身器材的推陳出新都有著必然的聯系。
據了解,目前國內健身器材生產廠家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羽翼漸豐,如英派斯、澳瑞特等,無論是在遍布各大中小城市戶外的“全民健身路徑”里,還是在專業的健身俱樂部中,國產的健身設備都屢見不鮮。但是令人尷尬的是,和國外巨頭比起來,國產器材依然有著不小的差距,所以,越是在高級的健身俱樂部中,越難尋覓國產器材的蹤影。
也許,這可以部分回答為什么是泰諾健最終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健身器材獨家供應商的原因。
“(北京奧運)的第一枚金牌屬于意大利!”在泰諾?。ㄉ虾#﹪H貿易有限公司公關及傳媒經理費紅麗女士給記者的宣傳材料上,如此煽情地寫道。作為一名外國人,她的普通話說得極其流利。也許,這個意大利公司深入中國的決心和程度從此可見一斑。
泰諾健公司是由現任董事長內力奧·亞歷山德利在1983年創辦的,從時間上來看,該公司的發展歷程幾乎和中國健身產業的發展同步。幾經攻城略地,目前泰諾健已經在全球擁有12家分支機構,1400多名員工。北京奧運期間,該公司將為10個訓練中心(包括奧運村的主訓練中心)、一個供奧組委工作人員使用的的健身中心、一個供2萬多名各國記者使用的健身中心提供總共1000臺有氧和力量訓練設備。這是該公司第四次為奧運會提供健身設備,此前,他們還贊助過2000年悉尼、2004年雅典和2006年的冬季奧運會。
耐人尋味的是,在去年接受媒體采訪時,內力奧·亞歷山德利曾經透露,“與我們一起參與競爭2008年北京奧運會健身器材獨家供應商的企業有35家”。但是記者采訪國內各健身器材生產廠家,卻對是否參與過與泰諾健的競爭諱莫如深,是因為失敗的原因嗎?
而內力奧·亞歷山德利認為泰諾健在奧運一役中順利奪魁的原因是:“我想首先看中的是我們的產品的品質;其次是產品使用的安全性;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在競技體育器材營銷中積累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