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經》里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天下人本來都說著同樣的語言,但這樣的局面只不過是曇花一現,統一的語言系統終結于人類對于“通天塔”的想望和建造。因為通天的計劃觸怒了上帝,一怒之下的上帝便讓人類說著不同的語言。為此,囿于溝通的障礙,人類通天的計劃也無疾而終。

時隔幾千年,人類其實并未平息當初通天的夢想,只不過,所謂的“通天塔”,已不是曾經的通往天堂之塔,而是與“世界是平的”所相應而生的全球一體化。在這夢想的背后,一些語言學校也順勢崛起,為通天塔的重建充當著天使的角色,自然,英孚便是這樣的天使之一。對話英孚教育執行副總裁張雅麗女士,已經是下午五點鐘,張總剛剛從香港飛到北京,在會議室等待張總的時間,拿到了英孚教育所回復的采訪提綱,當我看到英孚教育關于采訪提綱所做的詳細的回答的時候,我不禁感慨英孚的成功并不是一個偶然。也因為這份詳盡的采訪回答的先入為主,幾分鐘后對張總裁的采訪輕松了很多。
道相同同為謀
2007年3月,“北京2008年奧運會語言培訓供應商”的頭銜終于花落英孚,借此,1988年在漢城與奧運會首度牽手后,輾轉20年,英孚再一次與奧運攜手并肩起來。不妨看看北京奧組委為奧運會供應商所限定的準入標準——“行業中的領先企業,產品安全可靠,服務能力強并具備相應的資金實力和履約能力,同時能夠開展奧運營銷活動”,所以英孚的實力由此可見一斑。
英孚教育的雛形產生于1965年,歷經40多年的發展壯大后,目前也躍居為全球最大的私人教育機構,培訓中心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自從1994年進入中國后,發展勢如破竹,已經在50多個城市設立了超過100所英語培訓中心。
這樣的企業簡譜確實燦燦生輝,不過除了企業規模和發展業績外,理念上的互通才是促成英孚和奧運聯姻的最大誘因。英孚的發展愿景是“打破人與人之間所有語言、文化和地域上的界限”,2008北京奧運會倡導的則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從理念上分析,英孚是人類大同的推動者,而奧運會則是這個夢想的合成者,所以,英孚與奧運會在2008共奏一曲,可謂是琴瑟和鳴,絲絲入扣。
在“道相同”的前提下,英孚與奧運的2008協奏曲確實能和諧得多,不過英孚平時所修煉的內功才是英孚在這曲合奏中駕輕就熟、游刃有余的真正原因。據北京奧組委統計,奧運英語培訓涉及20萬相關人員,他們都是直接參與奧運會、殘奧會的籌備和運行工作人員,其中包括4000名專職工作人員、8至10萬名志愿者以及約10萬名合同商工作人員。
幸好,面對如此挑戰的是英孚!早在1988年,英孚就曾在漢城奧運會上嶄露頭角,為志愿者進行法語和德語培訓,為了保證語言培訓的最佳效果,英孚特別將受訓的志愿者送往英孚位于德國和法國的語言學校進行培訓,漢城主辦方對此贊譽有加,繼往開來,直面2008年北京奧運會,英孚除了以傳統的面授形式進行培訓外,其4千萬美元研發的Englishitown線上教學系統也披掛上陣,通過這種全新的語言培訓模式,受訓者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與英孚遍布全球的外教進行網上溝通,這不僅突破了以往語言培訓只能采取人機對話的局限,而且使奧運語言培訓的便利性和靈活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

英孚除了為奧運投以重金外,還厲兵秣馬地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奧運大戰,那么,在這場隆重的演義中,英孚又在期待什么樣的戰果呢?英孚的回答很淡定,他們說:“我們沒有想從奧運會上得到直接的業績回報,之所以贊助奧運會,還是因為公司的愿景與奧運精神極為相像。而且,中國的語言培訓市場發展各很迅速,尤其在北京市場,我們確實感到奧運會贊助商頭銜給我們贏得了更多成長機會,由此我們得以更順利地擴張,長久來講,這有助于我們發展成為真正的‘百年老店’”。
奧運營銷御風而舞
英孚在獲知了榮膺奧運會語言培訓供應商這一頭銜后,相應的奧運營銷活動便進入了“翩翩起舞”的狀態。營銷的第一階段起始于2007年3月,那時曾在北京做了一個聲勢浩大的推介會,隨之英孚在全國各地的學校展開了“中國與世界對話”的活動,同期并配以大規模的戶外廣告攻勢和線下推廣活動,在這期間,英孚與奧組委合作出版的《奧運英語100句》也應運而生,作為免費的英語資料分發給普通民眾。這一階段的營銷活動一直持續到2007年底。
2007年底到2008年奧運會之前的時間截點是英孚奧運營銷的第二階段,此時,在奧運之風的勁吹下,英孚的奧運營銷也漸漸地“臨風而舞”起來,先是分別針對成人和兒童推出了“英孚奧運大使”的評選活動,其中的優勝者可獲得親身參與北京奧運會的機會,甚至還有希望見證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2007年11月,英孚則來到北京市昌平區黑山寨小學,向學校捐贈了400冊的《奧運英語100句》,培訓中心的外教還特別為40多名五、六年級的學生上了一堂生動活潑的“奧運英語”課;當奧運近在眼前的時候,英孚則以車貼紅標助奧運,只要北京車主將印著“支持奧運、從我做起”的車貼貼在車的后窗上,便會獲得由英孚提供的價值800元的免費網絡課程……
英孚奧運營銷的特點是為產品注入奧運概念,在產品和奧運的互動中向消費者闡述著英孚的品牌內涵,通過與奧運的結合提升自身的品牌價值,營銷或許不很高調,但很親民,很重實效,在密集頻繁的推廣中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情定中國
英孚與中國淵源已久,早在1994年就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培訓中心,以此為布陣中國的起點,目前已在中國50多個城市建立了超過110所培訓中心。
不容置疑的教學質量和毫不懈怠的技術創新是英孚能在中國遍地開花的最主要因素,英孚的教師完全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等英語母語國家,每位老師都擁有倫敦Trinity學院頒發的國際最權威的TEFL(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國際英語教師資質證書,而獲得這個證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獲得證書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面對英孚總部的全面培訓,最后才會被派遣到全球50多個國家的400多家分支機構執教;此外,英孚在技術研發上也是重拳出擊,截止目前為止,英孚在技術研發方面已經投入了4億人民幣,斥資所研發的EF Englishtown 教育系統及語言學習體系可提供24小時網絡英語培訓,英孚還是第一家推出結合了iPod和MP3的便攜式現代英語教學Pod English……

雖然技術這架引擎使得英孚在中國越飛越高,但如何在風云變幻的市場環境中求生求發展依然是英孚所面對的一個巨大挑戰。語言培訓課程屬于體驗式產品,而層出不窮的信息卻以呈爆發式狀態傳遞給消費者,因此,英孚將“向市場解釋產品的關鍵差異性”列為了自己首要解決的問題,為此,英孚會努力說服顧客親自來培訓中心體驗英孚的獨特性,全方位感知英孚的環境和課堂設置,從而獲得對英孚的感性和理性認識。
中國所具備的巨大消費潛力使之成為各跨國公司競相投資的熱土,英孚也將中國視為自己全球發展戰略中最重要的市場,目前英孚在中國所取得的業績相對縱深的歷史長河或許只不過是剛剛開始,因為英孚從來沒有停止過發力中國的腳步。
傳奇創業 群策群力
一個企業長盛不衰的秘訣除了明晰穩健的企業發展線外,其在成長過程中所具有人文精神理念也居功至偉。追憶英孚的企業史,創始人伯提·霍特無疑是最大的亮點。
伯提·霍特16歲那年,因為閱讀苦難癥的困擾,不得不過早輟學在瑞典一家銀行做著最底層的小職員工作,由于一次偶然的機會,伯提·霍特偶然地被派往英國學習英語,置身于當地的實地環境里,伯提·霍特迅速地駕馭了英語。這段經歷可以說是伯提·霍特的命運轉折點,因為從此之后,他便萌發了自己創業的想法,理念很簡單:讓別人像他那樣輕松地學習英語。23歲時,伯提·霍特組織瑞典學生前往英國游學提高英文水平,這時,英孚的雛形便出現了。
在英孚的教學過程中,“自信”被伯提·霍特放到了舉足輕重的位置上,很多人在學習了多年的英語課程后依然開口納言,原因便在于自信橫亙在“不得要領”和“登門而入”之間,而當你試著自信地開口朗讀和對話,長此以往,語言的掌握也便迎刃而解了。伯提·霍特一直身體力行,將這種理念貫穿了英孚的全部課程。
最優秀的領導并不是事必躬親,而是優雅地游離于組織之外,讓每一個下屬充分地發揮著自己聰明才智。英孚的崛起與伯提·霍特的人格魅力密切相關,伯提·霍特充分給予下屬足夠的發展空間,他曾說:“在企業中,任何階層的員工都應該有一定的決策權,而不只是老板一個人說了算。我盡量讓所有員工都有自信為公司決策做貢獻,這樣才能使企業更加健康?!?/p>
此外,伯提·霍特對“與時俱進”的員工還情有獨鐘,反映在人才管理上便是,英孚的人才培養和提升機制具有明顯的北歐特色,不以年齡、學歷論資排輩,而是完全給予年輕人發展的機會,只要你具備與這個職位相匹配的能力。比如,現任英孚幾個業務部門的總經理不過剛剛三十而立,這樣的榜樣吸引著更多的員工在英孚各盡所能,爭取早日打拼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英孚的人才聘用機制也在全球取得了不俗的口碑業績,今年五月份,根據一家瑞典領先的專業網絡機構Nova Pro的一項調查,英孚教育位居全球最受歡迎的雇主行列,比去年的排名上升了23位,是該調查歷史上單年進步最大的教育公司。
如果你擁有著偉大的職業抱負,如果你是一個視挑戰為機會的人,不妨敲一下英孚的大門,因為即使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全球性組織,英孚也依然保持著“瑞典的根本原則——扁平式組織形式加上‘沒有什么不可能’的企業精神(英孚教育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比爾·費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