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林白曦離開了故鄉芬蘭,跟隨父母來到北京,在那個樸素的年代,人們對古代服飾的興趣不大,補子、荷包、扇套等繡品隨處可見,也很廉價。在他記憶中,母親會買一些刺繡精美的補子當杯墊用,每地大概2塊錢。而他當時的必趣卻不在這,林白曦收藏了不少古代錢幣,從戰國刀、布幣、大明寶鈔到清代錢幣,透過這些老物件,他學到了不少關于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知識。
1995年,在新加坡工作的林白曦,走進一家書店,隨手翻開一本名為《亞洲藝術》的雜志,其中一篇文章引起他的興趣。這是關于一位美國律師收藏中國古代服飾的故事,那些刺繡精美華美的補子、龍袍,讓從小在中國長大的林白曦意識到,曾經被他忽視的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工藝考究,更和他所熱愛的中國歷史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此后,林白曦開始留意這些服飾。
一開始進入林白曦收藏視野的是“補子”,補子是官位、品級的徽識,一般在文武百官的前胸和后背上各縫制一塊,文官的補子以禽鳥為紋樣,象征賢德,武官的補子以猛獸為圖案,取義威風凜凜。清乾隆年問所制的《皇朝禮器圖》嚴格規定了王公文武百官的冠服式樣、紋樣,到光緒年間增補修纂為《大清會典圖例》,上至皇族,下至百官,任何人不得逾越。
林白曦在北京的家中,藏有不少補子,但裱在鏡框中的補子儀有一對,背后又是一段怎樣的故事?1998年,林白曦到倫敦旅游,路過一家拍賣公司下屬的古董商店,櫥窗里擺放著一些工藝精美的中國絲織品,一對補子讓他動心,“保存得很好,價格也好,更為難得的是一對,我以250英鎊的價格買下來,這是我收藏史上的第一對真品。”在此之前,林白曦經常去潘家園淘貨,“但基本上都足新活,現在我一般在同外的拍賣公司或古董商店看,如果有心儀的補子就買下來。”
“補子不僅僅是日常服飾的概念,它是歷史的一部分,借此我了解到當時的禮儀、規矩和制度。”對于林白曦而言,買到一件珍品補子不易,而翻閱各種書籍圖譜,向古代紡織品專家請教,確定這件補子的朝代,則更加不易。“例如,我收藏的第一對補子,圖案并不是我們常見的古代象征著官員‘清如海水,明似朝日’傳統風骨紋樣的‘海水江崖’,而是一只鷺鷥穿越云海飛向太陽的圖案,這種圖案極其罕見。一天我偶然在一本書上看到了同樣的紋樣,才確定這是百日維新時期的補子,曾短暫地實行過一段,之后又改回了原樣。” 林白曦藏有一件清康熙年間、平金繡成的文官補子,這是他最鐘愛的物件。平金繡成的補子盛行于康熙朝,這是一種在彩線中摻入了金、銀等金屬的刺繡工藝,因年代久遠,傳世很少,是難得一見的珍品。今年3月,紐約佳士得推出清朝服飾收藏家琳達·瑞閣華茲的專場拍賣,一件康熙年間、平金繡五品文官白鷴補子,成交價為4,6萬美元,而一件19世紀晚期一品文官仙鶴補子的價格僅為5000美元,由此可見康熙朝補子的珍貴。林白曦珍藏的這件康熙年間的補子,鮮艷色彩已經褪去,卻難以掩蓋曾經精致、華麗的刺繡圖案,一根根金線依舊硬挺,如浮雕一般凸顯。 “這幅補子的紋樣不拘一格,禽鳥展翅向日,如同跳舞,之下是‘海水江崖’,寓意社稷永固。我最欣賞康熙年間的補子,這一時期補子略小于明朝補子的尺寸,為35x35公分,在康熙以后補子縮小為30x30公分了,由于尺寸較大,圖案布局更疏朗大氣,不像清朝末年的補子局促又擁擠。” 如琳達·瑞閣華茲這樣的收藏家都很挑剔,品相不好的補子不會收藏,而林白曦卻大不一樣,他收藏的補子中有一些并不精美,甚至粗糙,卻也是他的珍愛,因為它代表了一個時代。在他看來,織繡精良的補子固然有市場價值,而產生于一些特殊背景下的補子雖不夠精美,卻能傳遞出一份鮮活、真實、有趣的歷史故事。“這是一件清晚期絲織三品武官老虎補子,邊緣是緙絲工藝,做工精美,而中間的老虎卻是用墨畫上去的。而另外一對武官六品彪的緙絲補子像是一只狗,畫工粗糙。清晚期國力衰弱、經濟蕭條也體現在官員服飾之上,我收了一些清末的補子,禽、獸紋樣是可以摘掉的,如果升官了就換掉中間禽獸紋樣,省了不少費用。”
您也許會發現,林白曦熱衷于透過每一塊補子提供的細微線索,去尋找一系列有趣、真實的歷史典故,這足以令他沉醉其間,樂趣十足,而弄清一件補子來龍去脈的過程如偵探小說一般精彩,時常一波三折。“我最近買了一件補子,賣主說是明朝的,但我不敢肯定,紋樣我已經找到了出處,但也有破綻,因為明朝補子都是整塊的,而我買的這件分成兩片,這是清朝補子的特征。后來,我在香港一個展覽上看到了同樣形式、紋樣的補子,我猜想這是清早期的,因為當時的服飾禮儀制度尚未健全,多有沿襲明朝舊制的痕跡。”
林白曦還收藏了不少做工更為精良、考究的皇家服飾,其中一件清光緒緙絲十二章吉服女袍,被他稱為“鎮宅之寶”。這件吉服是皇后、皇太后在筵宴、迎鑾、慶壽等場合穿戴的盛服,《大清會典》規定,上面應織、繡五爪金龍紋二十條,其中正龍八條,行龍十二條,下幅八寶立水江崖等紋。這件吉服卻在指定樣式之外,織上了象征無上皇權的十二章,實屬難得一見的特例,“唯有帝王的禮服或吉服上才能織繡十二章紋樣,以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象征皇帝的十二種德行。清末光緒時期,十二章紋樣不再是皇帝的專屬,慈禧、慈安和隆裕皇后都可能是這件吉服的主人。”
近年來,皇家服飾、絲織品收藏市場持續升溫,“上世紀九十年代,英國每年能舉辦兩次中國古代服飾、紡織品專場拍賣,現在一年最多一次,市面上流通的精美絲織品越來越少,收藏者卻越來越多。”即使市場價值在攀高,林白曦卻說,“我是當作藝術品來收藏,不會輕易賣掉。”
實際上,推動絲織品收藏熱潮、屢屢爆出天價的正是清朝宮廷服飾和織繡畫卷。2008年3月,琳達·瑞閣華茲“皇家衣櫥”專場拍賣會上……件清乾隆外層緙絲、內為貂皮的女袍,拍出了241.000美元的天價,是本場拍賣會的最高成交價;2004年5月,中國嘉德春拍,一件清乾隆“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貼緙絲全卷”以3575萬人民幣成交,今年,這件緙絲畫卷又將出現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上,估價已經超過6000萬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