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地震。頃刻間,成千上萬的人失去家園,許許多多的人失去至愛的親人,稚嫩的孩子們失去父母成為孤兒,原本健全的人們失去堅強的手臂、有力的雙腿成為殘疾人……這殘酷的現實也許無法改變,但我們終歸可以做些什么,讓創痕累累的心靈早日平復,讓失落的人們感受到溫暖,讓他們知道——我們永遠與他們同在。
鏈接
◎什么是心理危機干預?
精神醫學范疇中的心理危機,是指由于突然遭受嚴重災難、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壓力,使生活狀況發生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出現了用現有的生活條件和經驗難以克服的困難,致使當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的狀態,常伴有絕望、麻木、焦慮,以及植物神經癥狀和行為障礙。
心理危機干預則是指,針對處于心理危機狀態的個人及時給予適當的心理援助,幫助其處理迫在眉睫的問題,使之盡快擺脫困難,恢復心理平衡,從而安全地度過危機。
◎災難對一個人產生的心理影響有哪些?
生理方面:失眠、做噩夢、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難、窒息感、發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認知方面:否認、自責、罪惡感、自憐、不幸感、無能為力感、敵意、不信任他人等;情緒方面:悲觀、憤怒、緊張、失落、麻木、害怕、恐懼、焦慮、沮喪等;行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罵人、喜歡獨處、常想起受災情形、過度依賴他人等。
一場災難給生者內心留下的,也許是一生都難以愈合的傷痕。夜夜來襲的夢魘,反復重現著災難的情景,讓他們無法安枕。如何拯救這些心靈,讓他們重拾往日的快樂?災難過后的心理危機干預應運而生,勢在必行。
只有重建了人心,我們才能真正地重建家園。
當我們面對的是:
失去父母的孩子
◎他們,可能會感受到什么:
對于地震孤兒來說,財產損失、房屋坍塌算不了什么,永遠失去父母才是他們最大的災難。這些瞬間被推向生活厄運的孩子們,內心世界中隱藏著一個不被人知的孤寂的心靈苦島。他們心理上具有強烈的孤獨感,日夜追尋著失去的或是從未得到過的母愛和父愛;對外界刺激極為敏感,普遍不愿與別人交往,不愿談論父母和家庭;對未來的向往比一般孩子更為實際,性格孤僻偏執。
◎ 我們,能為他們做什么:
關鍵詞:及時地幫助他們了解和接受事實真相/理解包容他們的行為
專家支持:河北開灤精神衛生中心院長、13年來致力于唐山大地震孤兒心靈危機調查和干預的心理學教授張干。
渴望重獲家庭溫暖、身陷孤獨中無法自拔,這樣的行為體現在災后4到8周內最為明顯。在這段時間里,學校老師、幸存的親人和心理輔導師應該及時來到他們身邊給予心理疏導和安慰,即前期心理干預。盡可能平靜地向他們解釋災難,以及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一切,讓孩子及時地了解和接受事實真相比隱瞞更為明智。
在兒童失去父母的情況下,出現什么樣的反應都是可以理解的。這時候作為心理救援的人員或者是家長或者是周圍的人不要對這些孩子的表現大驚小怪,而要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對孩子來說,恐懼就是恐懼,傷痛就是傷痛,所以我們要理解他們的恐懼和傷痛,多跟他們交流并溝通,如果他們不肯表達,救助者可以代替他們表達出來。同時我們要盡可能給他們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穩定的環境,理解和包容他們的一些行為,可以用一種儀式性的告別來幫助孩子理解失去的概念,讓他們真正有了失去親人的確定感,從而幫助他們宣泄哀傷的情緒,這樣也可以使孩子更好地和新的撫養人確立親密關系。而在接下來比較長的時間周期內,要根據孩子的具體癥狀來進行相應的后期干預。
汶川大地震后,相關部門對孤兒給予了特別的照顧,和其他父母健在的孩子不一樣的是,孤兒們都被收留在像家一樣的房子里,少數“家”里有心理老師,有哥哥、姐姐,還有叔叔、阿姨。事實證明這可以很好地排解他們的恐懼和孤獨。
值得慶幸的是,汶川大地震后,一股領養地震孤兒的風潮迅速在民間刮起。領養孤兒,在他們心靈最孤寂無依的時候給他們一個家,用父母般的愛讓他們走出心靈孤島,這無疑是對孤兒最好的心靈救贖。

◎ 同時,我們不能忘了什么:
通過對一組母孕期經歷唐山大地震的青少年的調查,我們發現:在母親腹中遭受過地震應激的胎兒,成人后其情緒狀態、智力水平,均較沒有相同經歷的組群有明顯的差異。這些孩子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被稱為“孤兒”,因為母親在懷孕期間焦慮、恐慌,沒有傾注足夠的愛和關心給腹中的孩子。因此,父母、教育機構和心理老師,在他們出生后就應該密切關注這些孩子,并在其成長過程中給予及時的心理幫助。
當我們面對的是:
失去伴侶、親人的成年人
◎ 他們,可能會感受到什么:
唐山大地震中,一對正在熟睡的新婚夫妻匆忙從房子里逃了出來。出來后丈夫發現妻子沒穿衣服,就慌忙跑回屋里取衣服。這時候余震發生了,丈夫沒能活著出來。一個月后幸存的妻子就瘋了,逢人便念叨:“我咋不知道還有余震呢?”3年后,她的尸體被發現在一座水庫中……
如果親人的死亡是突如其來且完全在意料之外的,那么這樣的沖擊往往較可預期的死亡更加令人難以承受,也使得哀慟反應更強烈、更持久。高度的情感失落,包括悲哀、憤怒(怨恨逝者棄己而去,或埋怨自己在某些方面的過失)、愧疚、自責、焦慮、疲倦、無助感、孤獨感、驚嚇、苦苦思念等等。在哀痛之余,很多人會自責,想象原本可以把親人救出來,然后把親人的死亡當成自己的過錯。也有可能出現明顯的抑郁、焦慮,甚至引發創傷后應激障礙等其他心理問題。
◎ 我們,能為他們做什么:
關鍵詞:這不是你的錯/自救同樣重要
專家支持:廣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心理咨詢師李潔/心理學家葉斌
首先,生還者應該學會適應逝去的親人已經不能回來的新環境,堅強地扮演一個以前所不習慣的新角色,并掌握以前不具備的一些生活技巧,從而適應新的環境。要認識到環境已經改變,生命的目標不得不重新界定,否則就容易長期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這對健康和以后的人生都是極不利的。
其次,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自我調試:
避免、減少或調整壓力源。比如不要道聽途說,少接觸刺激的信息;降低緊張度,和有耐性、安全的親友談話,或找心理專業人員協助,太過緊張、擔心或失眠時,可在醫生建議下用抗焦慮劑或助眠藥來協助,但這只是暫時使用,有較快安定的效果。
做緊急處理的預備。逃生袋、電池、飲水、逃生路線等,多一點準備可讓自己多一份安心;近期少安排事務給自己,一次處理一件事情。
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朋友、親戚、鄰居、同事或心理輔導團體的成員保持聯系,和他們談談感受。
規律運動,規律飲食(尤其青菜、水果),規律作息,照顧好身體;學習放松技巧,如聽音樂、做瑜伽、打太極拳或學習肌肉放松技巧(可請心理專業人員教導)。
同時,心理專業人員可以在問題解決以及作決定方面予以協助,幫助幸存者注意特別重要的事,幫他們安排事情的優先級,積極尋求各種可能的方法并擬定行動計劃;也可以直接處理一些問題,包括提供信息、填表格、清理,安排醫療及照護、找到交通方式等;也可以幫忙轉介至特殊的資源,比如貸款的協助、居住、工作及一些事情的許可。在安排新生活上對他們提供有效幫助,從而穩定他們的情緒,讓他們可以自然地面對、過渡到新生活中。
◎ 同時,我們不能忘了什么:
盡管近幾年來,災難后的心理危機干預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但在如此突然又重大的災難面前,不是每一個災區群眾都能及時得到心理幫助。因此,勇敢堅強地展開自救就顯得刻不容緩。與缺乏自制力、人生剛剛起步的孩子們相比,有著足夠生活經歷和成熟思維能力的成人,具備一定的心理自愈能力,如果得到及時到位的心理治療,并在接受心理救援時積極展開自救,那么就能更好更快地走出災難的陰霾。
當我們面對的是:
在地震中傷殘的人們
◎ 他們,可能會感受到什么:
突然的災難,突然的殘缺,讓他們或許感受到更多的掙扎,以及對未來的無助。身體的殘缺讓他們不得不改變多年的生活狀態和習慣,但心理的巨大落差,卻讓他們在“慶幸存活”和“痛苦未來”中左右搖擺。
◎ 我們,能為他們做什么:
關鍵詞:公平的對待/換一種方式感悟生活
專家支持:中國殘聯副主席湯小泉
首先,自我心理治療很重要。有人說:“若上天拿走我們寶貴的東西,那是因為他要給我們更寶貴的。”每個人一生中都可能遭遇無法預料的災難,重要的是有勇氣重新站起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二三十歲前我們是站立著看世界,那么此后,也許我們要習慣于坐著,換一個角度去體悟人生,豐富了很多以前從未有過的對生命的認識,增加了勇氣,增長了智慧。如果我們能讓更多健康的人活得更好,豈不是要比死去更有意義。
其次,各地殘聯協助要跟上。受災比較輕微或者沒有受災的殘聯組織,應該在震后積極伸出援手幫助肢殘人士,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和心得安慰鼓勵他們,共同渡過難關。
第三,需要社會各界的幫助。對殘疾人來說,得到社會公平的對待,不被歧視和嘲諷,是他們最需要的強心劑。
◎ 同時,我們不能忘了什么:
在災難中傷殘的不僅是成人,還有很多稚嫩尚未明白人世艱辛的孩子。對于他們,現在的情緒躁動大多是來自傷殘和災難后的應激心理反應,但當他們逐漸長大,要更多的面對社會的時候,勢必要經歷一個劇烈的心理不應期。對待他們,不僅要給予長期的生活援助,也需要長期的心理援助。
貼士
面對災難,我們可以做的
如此罕見的地震災害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人生中還有其他一些突如其來的災難讓人們痛不欲聲,無法面對。比如車禍、火災等意外事故。即便如此,面對災難我們仍能做些什么,來愈合傷口,重建人生。
◎ 自救:你們可以為自己做什么?
當你在努力試著恢復身心時,還有可能面對下面的幾種情況無法越過:
如何應對親友們過度熱心的詢問
⊙親友并未經歷和自己相同的遭遇,不容易感同身受,不要責備他們的誤解或拒絕他們的關懷。
⊙可以明確地告訴親友你要什么,不要什么,你有自己的應對方式和步伐,他們會了解、支持你的。
⊙可以要求你信賴的親友給予陪伴、心理支持及真誠的傾聽。
如何與孩子討論災難事件
⊙鼓勵或接納孩子討論事件發生的過程。
⊙允許他們表達因災難而帶來的挫折、混淆、害怕及悲傷等情緒。
⊙給予孩子一定會有人陪伴及會有人幫助他的保證。
⊙不要期待孩子一下子長大,變得懂事、乖巧、聽話。
⊙盡可能讓孩子恢復正常生活,參與學校活動。
如何與我先生(太太)相處
⊙夫妻關系會因為災難而產生緊張與沖突。
⊙因為性別的不同,在應對失去親人時會有不同的方式。失去孩子的爸爸多采取沉默而內斂的態度,媽媽會因為爸爸的反應,覺得自己孤獨,媽媽面對失去孩子的痛苦而責備爸爸,使得夫妻之間關系疏遠。如果能彼此接納不同的應對方式,又能表達共同的傷痛,有助于夫妻關系更加緊密。
◎ 互救:我們應該如何陪伴受災者?
有時候人們陷在巨大的痛苦中,很難逃脫。這時,親人和周圍人的關懷接納就顯得尤為重要:
親友處于傷痛中,如何幫助他/她
⊙請允許他/她說出對整個事件的描述,以及對亡者的各種感覺。
⊙當他/她悲痛哀號、哭泣不止時,不必過多說“不要再難過了”、“不要再哭了”、“不要傷心了”,這樣的安慰話語對于悲傷者的幫助較小。而要支持與接受他/她表達情緒,輕輕地說一句:“我就在這陪著你。”
⊙用肢體接觸來表達對他/她的關心,例如:握住他/她的手、拍拍他/她的肩、擁抱。
⊙當悲傷者表示想一個人靜靜哀思時,陪伴者應默默地陪在一旁,讓悲傷者靜靜地獨處等等。
⊙我們要了解,在這個時刻,我們并沒有辦法減少悲傷者內心最深處的痛。但是我們的陪伴、支持與安慰,仍然有重大的意義與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我們陪著他/她一同去承受、去經歷,去走過這段痛苦的生命歷程。
尋求專業的心理協助
對大多數人來說,在親人過世后出現的哀傷歷程是人類心理在面對重大失落時的必經過程。對于大部分的哀傷者來說,如果能夠在家人親友的陪伴下,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逐漸走過憂傷,那么通常不需要去尋求專業的心理協助。但是出現以下狀況,就需要尋求專業心理幫助了。
⊙在哀傷歷程中出現強烈的自殺意念
⊙由正常的哀傷歷程演變成抑郁癥的情況
⊙持續地否認親人死亡的事實
⊙延遲的哀傷歷程:情緒隔離、情緒壓抑
⊙對死者的病態認同
⊙無法逐漸恢復的哀傷歷程
(貼士部分鳴謝華夏心理網)
(責任編輯/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