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見慣的事實
玲玲和婷婷是一對表姐妹,今年都滿6歲了,在同一所學校的不同班級。暑假到了,婷婷和媽媽到玲玲家去玩兒,其間,玲玲的媽媽問婷婷期末考試成績如何,婷婷非常驕傲地告訴大姨:“我每門成績都是100分。”玲玲媽媽笑著說:“婷婷真棒,從小就聽話,所以總能考出好成績。” 玲玲聽著,臉色悄悄發(fā)生了變化。之后,媽媽轉過頭來對她說:“你看人家婷婷,考得多好,每門都是100分。可你怎么就不行,那么簡單的算數才考了95分,我都替你感到羞愧。你就是太愛玩兒、太馬虎、太懶,根本就沒有把精力全部放在學習上。”聽媽媽這么說,玲玲的臉上有些掛不住了,誰知道媽媽并沒有停止訓斥,繼續(xù)說:“看看你的臉,好像受了多大委屈一樣……”
玲玲從小就常常被媽媽訓斥,而且媽媽有時候根本不考慮場合。這次,在婷婷和小姨面前又遭到媽媽的訓斥,這使得原本就沒有考滿分的玲玲心里更加難受了。于是,玲玲含著眼淚,扔下正吃的蘋果,跑回了自己的房間……
玲玲的媽媽其實是“恨鐵不成鋼”,卻因為方法不對而打擊、傷害了女兒的自尊心,如果家長長此以往,極易造成孩子膽怯、自卑、畏縮的心理。
不恰當的“激勵”,反倒是傷害
在上面的事例中,玲玲的媽媽犯了以下幾個錯誤。
首先,媽媽不該當著外人的面大聲訓斥玲玲,這樣只會使玲玲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這就如同讓女兒在大庭廣眾之下暴露自己的身體一樣,讓玲玲有一種巨大的屈辱感,這樣會造成她自慚形穢的心理。而且,當媽媽說自己為玲玲感到羞愧時,玲玲可能會完全放棄內心的努力,而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一個毫無價值的人,在媽媽的心中一點地位也沒有。
其次,媽媽拿玲玲的成績和婷婷相比較,這使得玲玲對自己的能力更加懷疑起來。媽媽希望玲玲能像婷婷一樣出色,但從玲玲的內心來講,她感覺那是一個不可能達到的目標,而在媽媽“比較”的壓力之下,玲玲會感到更不自信。
也許,媽媽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她以為用上述的方法可以教育、激發(fā)出玲玲的學習激情,從而使玲玲考出好成績。然而,結果并沒有像媽媽期望的那樣,她的行為不僅沒有激發(fā)玲玲勤奮學習的勁頭,反而又一次深深傷害了她幼小的心靈。
專家建議
在此提出幾點建議供家長參考:
第一,父母要盡可能地與孩子進行平等交流。首先要從肢體上和孩子保持平等,即視孩子身高的不同,父母要下蹲、俯身或坐在高度不等的椅子上,以保證能平視孩子。這樣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是被尊重的,進而使他們能夠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
第二,父母要摒棄過激和不負責任的語言。父母的語言對于孩子而言,是他們自我認同的重要標準。他們會依靠外在的諸如語言、肢體動作及成人的態(tài)度等,來確定自己是怎樣一個人和自己應在社會中的定位,而家長過激的和不負責任的語言,容易讓孩子產生自我否定。
第三,不要將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較,任何比較都是非常有害的。每個孩子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性。因此,和孩子交流時都應該從他(她)自己實際的情況出發(fā),而不是做其他孩子的復制品。
第四,不要用夸贊其他孩子的方式來反襯自己孩子的不足。沒有什么比夸贊別人、責罵自己更讓孩子感到羞辱了,被這樣對待的孩子不僅感覺不到鼓勵,也感覺不到親人的真愛。
第五,不要當眾斥責孩子。孩子到了一個相當的年齡之后,他們會察覺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并以此缺點為羞恥。尤其對于生性敏感的孩子來說,他們會覺得:家人知道我的缺點沒關系,但絕不能讓外人知道。當孩子聽到別人在談論自己的缺點時,就會產生一種“暗示效應”,這種暗示效應會讓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差孩子、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人、是一個無用多余的人。
第六,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無數的成功與失敗。孩子成功時,父母應該多給他們一些支持、鼓勵,讓孩子能夠繼續(xù)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應該多給他們一些安慰,讓孩子遠離譏笑、貶抑、絕望,讓孩子重樹信心。
父母千萬不要有意或無意地去傷害孩子的自尊,千萬不要隨便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
(責任編輯/張慧娟)
E-mail:huijuan0608@163.com
Tel:(010)51026392或8982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