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法蘭西王后美迪奇結婚時,歐洲各國都派特使來到法國,向王后獻上各種稀世珍寶。其中,以威尼斯國王送的禮物最受新娘的喜愛。這個禮物是一面書本大的鏡子,價值高達15萬金法郎。鏡子的發明者達爾卡羅兄弟從此名聲大振。在歐洲,他們的名字幾乎成為鏡子的代名詞。
達爾卡羅兄弟出生于威尼斯的一個小島——穆拉諾。島上的居民幾乎都是優秀的玻璃工匠。他們制造出的美侖美奐的玻璃制品為威尼斯商人在歐洲市場換回數不清的金幣。為此,威尼斯政府派重兵把守,四周設崗加哨,不準任何人進出,以免制造玻璃的工藝被泄漏出去。達爾卡羅兄弟的父親、叔叔、伯伯也都是島上出色的玻璃工匠。兒童時代,達爾卡羅兄弟就經常隨父親進出玻璃作坊,把一團稀糊糊的溶液做成有模有樣的玻璃制品。
長大后,達爾卡羅兄弟先后成為作坊的正式工匠。由于悟性超人一等,他們的技藝進步很快。看到他們的進步,父親感到無比欣慰:“你們干得真不錯,很多老工匠都夸你們的技藝好!”
“好什么呀?!要是能制出更好的玻璃鏡子,那才叫本事!”站在一旁梳妝的小妹,晃了晃手中的一塊玻璃,不服氣地說道。
原來,當時在穆拉諾島,姑娘們梳妝打扮都是用一塊透明的平面玻璃,照鏡子時,玻璃后面的物品看得一清二楚,因此,使用效果不理想。可是當時并沒有更理想的玻璃用來做鏡子——這可不能埋怨達爾卡羅兄弟的技藝。
然而,小妹無意的一番話,卻使達爾卡羅兄弟有了一個目標。此后,他們便思考鏡子映出人影的原理,反復琢磨“池塘里的清水為什么可以映出人影?”最后,他們終于找出了原因:水塘是以黑暗的大地作為襯墊的。要是在玻璃的背面也加一層襯墊,就可能會有更強的映照能力。
達爾卡羅兄弟試著將礦粉、木屑、面粉、銅等涂在玻璃上,結果效果都不理想。偶然一次,他們選用熔點較低的錫作為試驗對象,將熔化的錫水倒在玻璃上,然后用一根細細的滾筒將錫水碾成均勻的薄薄的一層。待錫冷卻后,兄弟倆翻開玻璃一看,他們掛滿汗滴通紅的臉龐清晰地映在了玻璃里——他們終于找到了合適的涂料。
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達爾卡羅兄弟發現:時間一長,這種玻璃鏡子背面的錫箔就會脫落下來。于是,他們又對制玻璃鏡子的工藝進行改進。他們先將玻璃制成錫箔鏡,再把水銀倒在錫箔鏡上。這樣,水銀能夠慢慢地溶解錫,形成一層薄薄的錫和水銀合金,制成的玻璃鏡子反光能力強,而且涂料不容易脫落。
玻璃作坊的老板一直在關注著達爾卡羅兄弟的發明進展。因為他知道,一旦達爾卡羅兄弟的發明成功,他將會賺很多的錢。因此,當他得知達爾卡羅兄弟發明成功后,立即開始制作玻璃鏡子,并很快將它投入市場。果然,達爾卡羅兄弟發明的水銀鏡十分走俏,成為豪門貴族的珍品。特別是威尼斯國王向法國王后獻了水銀鏡之后,法國的貴婦人和小姐們也紛紛效仿,以擁有水銀鏡為榮,因此盡管水銀鏡價格昂貴,仍供不應求。
由于購買水銀鏡,法國大量的金銀財寶流入了威尼斯。因此,法國政府決定自己創辦水銀鏡工廠。在達爾卡羅兄弟的幫助下,法國駐威尼斯大使成功地將3個工匠偷渡出境,運送到法國。1666年,法國建造了第一座制造玻璃鏡子的工廠。從此,水銀鏡的制造奧秘被公諸于世,鏡子的價格也一落千丈。水銀鏡漸漸成為普通家庭的生活用品。
由于制造水銀鏡工藝復雜,而且水銀有毒性。于是,100多年前,德國科學家改進了工藝,發明了“鍍銀法”。其做法是:在玻璃上鍍上一層極薄的銀層,然后在銀層外面再刷一層紅色的保護漆。這種做法工藝簡單,而且制出的玻璃鏡子既清晰又耐用。我們現在日常用的鏡子大多就是采用了這一工藝。
知識鏈接:
現在的鏡子,背面是薄薄的一層銀。這一層銀不是涂上去的,也不用電鍍,它是靠化學上的“銀鏡反應”涂上去的——在硝酸銀的氨水溶液里加進葡萄糖水,葡萄糖把看不見的銀離子還原成銀微粒,沉積在玻璃上做成銀鏡,最后再刷上一層漆就行了。
近年來,百貨商店里已有不少鏡子是背面鍍鋁的。鋁是銀白色的、亮閃閃的金屬,比貴重的銀便宜得多。制造鋁鏡,是在真空中使鋁蒸發,鋁蒸氣凝結在玻璃面上,成為一層薄薄的鋁膜,光采照人。這種鋁鏡價廉物美,很有前途。
別看小小一面鏡子,也在發展著、變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