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發展學生的心理機能,通過調動“情商”來增強教學效果,而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情境。
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集知識性、技能性于一體的學科,它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富有個性的發展為基本目標,著力發展學生以信息的交流與處理、技術的設計與應用為基礎的技術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一定的人生規劃能力。
有很多學生喜歡上通用技術課,卻不喜歡學習通用技術理論知識。因此,在通用技術教學中,結合新課改的理念,采用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可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愛學,提高學習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本人在通用技術教學實踐中創設教學情境時的一些做法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結合身邊的事例、國際國內大事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成為情境創設的素材,而且這種素材真實,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很自然地投入到知識的學習之中。國際國內一些大事,往往一經提出便會使學生產生強烈震撼,且這種素材更有益于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在通用技術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從學生身邊喜聞樂見的事情或者國際國內的一些大事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把解決實際問題的愿望轉移到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上來,這種聯系生活實際的方式可以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和動機,引起積極地思維。
在學習《明確解決設計問題的能力、條件與要求》時,我結合當前我國的臺灣問題和中國是否應該發展航母這兩個問題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要求學生結合課堂上老師展示的文字資料和視頻資料分析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航母計劃為什么被中止?中國現今有沒有能力完全自主地建造一艘航空母艦?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解決設計問題的能力、條件與要求等知識點。
二、利用身邊的素材創設嘗試、探究操作情境
通用技術課操作實踐性強,對學生創設嘗試、探究操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讓學生先進行自我嘗試,隨后共同總結得出結論,最后教師只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強調總結即可,這樣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工藝》這一節內容上,如果教師只是給學生講一些操作要領,而沒有實踐,這樣不但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老師上課也會沒有激情,課堂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在上這堂課的做法是提供給學生一些身邊常用的工具,如錘子、鉗子、各種螺絲刀、鋸子等。先讓學生自主地使用相關工具,并思考如何正確地使用這些工具,然后我再稍做總結。整個課堂學生情緒高漲,回答問題積極,有的同學還對有的工具提出了自己的改進意見,課堂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由此可見,教師給學生創造一個嘗試、探究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興趣會更高,教學效果會更好。
三、利用媒體再現事件情景,創設現場情境
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媒體技術進行情境創設。一段與教學內容緊密機關的影像、一幅好的掛圖、一段好的音樂,都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豐富學生的想象,成為推動學生積極思維的驅動力。如我在教《測試》一課中“技術測試的重要性”時,我在互聯網上下載了“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峽谷的新吊橋倒塌”的視頻材料,首先向學生播放這段視頻,利用震撼人心的視頻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然后讓學生分析思考:這個案例給了我們什么啟發?這樣讓學生在持久擁有積極心態和強烈求知欲的情況下思考問題。
總之,教學情境是教師和學生展開對話、進行思想和心靈交流的空間,是激活學生已有經驗、產生認知沖突和探究欲望的生長點。從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和已有生活經驗出發,恰當地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巧妙地把學生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結合起來,可使學生獲得通用技術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體會技術與自然、社會以及人類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自主建構有價值的技術知識并獲得情感、知識和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