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里雖然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資源,但是由于大部分海水含鹽量過高,并不能直接作為飲用水。所以世界各國都紛紛建立了海水淡化工程。然而。由于目前海水淡化的成本還相對較高,所以并沒有得到很廣泛的普及。可是,如果能夠運用清潔的太陽能來凈化海水,或許這一項目就,可以得到大力推廣。
這款簡易海水淡化器就完全不需要任何額外能源,只需要利用現有的太陽能就可以達到淡化海水的目的。它由一個透明的倒置漏斗和一個底盤組成。使用過程如下:
首先將海水導入底盤內,然后將漏斗倒扣在底盤上,太陽光透過漏斗來加速內部的海水蒸發,而淡化的水蒸氣則會在漏斗壁上凝結成水滴,并順勢流到漏斗四周的凹槽中儲存起來。等儲存了適量的水之后,把漏斗倒過來,將凈化過的海水直接倒入容器即可。
據稱,在光照合適的情況下,該設備每天可凈化1升~1.7升海水。雖然設備與原理都很簡單,但還是比較實用的。
水上自行車 楊 陽
眾所周知,自行車是陸地上的代步工具,而江蘇通化市的蘇先生卻把自行車改裝成了能在江河里穿梭的“水上漂”。
這輛自行車最大的特點是后轱轆和車架上多了些像船槳似的葉片和氣囊。蘇先生為了發明這個東西,煞費心思。蘇先生是一名轉業軍人,他在電視上看到,發生洪災時,救援人員在洪水里很不方便,他想,如果能在水上騎自行車就好了。于是,他便利用閑暇時間開始潛心研究。
首先,他要解決的是動力問題。受螺旋槳的構造啟發,蘇先生自制了撥水的葉輪。他先把葉片安到車輪的輻條上,后來發現著水面低,比較容易濕。而且推動力不夠。于是,蘇先生又把它安到車輪外側,但試驗后發現,車輪和葉片之間距離太小,最后,他又把大車輪改成小車輪。這樣距離大了,撥水力也大了。蘇先生說,安裝葉輪講究也很多,必須先安上葉片再充氣,這樣葉片才能穩穩地安在輪子上。(見圖1)
接下來,還要解決浮力的問題。蘇先生利用三角結構的穩定性,先在自行車的架子上稍稍做了改動,在車體旁邊又多裝了兩根支架,又安裝上了三只特殊材料制成的氣囊。這樣,水上自行車的大體構造就完成了。
為了使這個車子更加完善,蘇先生還設置了許多調節螺絲,可以根據騎車人的體重,調節車子在水面上的高度。
為了證實水上自行車的實用性,蘇先生穿好救生衣,在通化市的一個大水庫里的水面上開始自由地騎車穿行(見圖2)。
蘇先生發明的這種水上自行車將在以后的搶險救災、養魚、釣魚等方面派上用場,給人們的生活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