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認真思考生死問題的人們把人的身體稱為“逆旅”,意思是,身體只不過是靈魂在塵世間暫時歇腳的一個寓所。
然而,生和死。住所和寢陵,真的是沒有什么分別的嗎?
早在4000年前,在地中海的克里特島(克里特島是希臘的第一大島,面積有8000多平方公里,也是愛琴文化的發祥地。在希臘神話中,宙斯(zeus)曾化身成一頭公牛,誘使歐羅巴(europa)乘之渡海,宙斯到達克里特島之后,在這里誕下米諾斯(minos)。由于威尼斯人曾在1210至1669年期間統治克里特島,所以島上亦建有不少威尼斯格調的堡壘和教堂。十分典雅優美。)山上,居住著一群邁諾斯人,邁諾斯人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比希臘還要早的物質文明——邁諾斯文明,而且成為一個光輝燦爛的文化中心。
3000多年來,世人對邁諾斯文明的了解,除了那個廣為流傳、有關克里特島國王邁諾斯及其半人半牛、藏身黑暗地下迷宮的貪婪怪物彌諾陶洛斯的神話以外,幾乎一無所知。然而,英國考古學家艾文斯爵士在20世紀初葉,把邁諾斯首都諾瑟斯的遺址發掘了出來。
這次發掘的工程相當浩大,聳人聽聞。諾瑟斯城自身就很大,加上所屬港口,一共有近10萬居民。但這座龐大建筑物是艾文斯最轟動一時的發現,他同大多數考古學家一樣,認為那座建筑物是王宮,屬于多層建筑結構,其中有好幾層都筑在地下。其建造之奇、藏品之豐,為世人所驚嘆。
王宮中有以海洋生物、雄壯公牛、舞蹈女郎和雜技演員為題材的色彩鮮明的壁畫。另外,還有許多石地窖。那些地窖里面有斧頭的殘片、銅斧樂器,以及一個以小片釉陶和象牙包金,并且加鑲水晶造的近1平方米的棋盤。細加琢磨的雪花石膏,在看上去極像國王的寶座上、在接待室的鋪路石板上以及在那些顯出典型邁諾斯建筑風格的上粗下細的柱子上和門道附近閃閃發光。
那么,這座富麗堂皇、結構復雜的巨大建筑真的是一座王宮嗎?雖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一般都同意這種說法,但德國學者沃德利克卻完全不贊同,而且其說法好像有些依據。
在1972年出版的一本書中,沃德利克說:“諾瑟斯這座宏偉建筑,絕對不是國王生時居所,而是貴族的墳墓或王陵。”
如果依據沃德利克的說法,那么,一直以來,被大多數的考古學家們所認為的是用作儲藏油、食物或酒的大陶甕,其實是用來盛放尸體的。尸體被放在里面以后,再加入蜜糖浸泡以達到防腐的目的。而那些古老的石地窖,則是被用來永久安放尸體的,因此,那些壁畫代表的就是靈魂轉入來生,并且把死者在幽冥世界所需物品畫出來。沃德利克還認為,那些精密復雜的管道,根本就不是為活人設置的,而是為了保證防腐措施行之有效的一種需要。
為了支持自己的說法,沃德利克提出幾項很有意思的事實,比如說:諾瑟斯城這座建筑物的位置,絕對不是建筑王宮的絕佳位置,因為它所處的地方過于開敞,四面受敵,如若有人從陸上進攻即無從防衛。
同時,由于當地沒有泉水,必須完全依靠水管來引水,而僅僅依靠水管引上來的那點水量很難供應偌大的諾瑟斯城里那么多的居民。而且,“王宮”及其附近很大范圍內也都沒有一望即知是馬廄和廚房之類的房屋。
這就不禁讓人們在心里產生巨大的疑問:難道這里的居民不需要交通工具和食物?至于那些被認為是御用寢室的房間,更都是一些沒有窗戶、陰暗潮濕的地下房舍,在氣候溫暖、風和日麗的地中海地區,人們絕不可能選擇這樣的地方來居住,更不可能選擇這樣一個既不占天時也沒有地利的地方作為建立威嚴的“王宮”的根據地。
人們對于這富麗堂皇的克里特島山的謎宮究竟是王宮還是陵墓眾說紛紜。卻又尚無能說服所有人的定論,這也將成為學者探索光輝燦爛的邁諾斯文明的動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致力于邁諾斯文明的學者們將會給我們一個完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