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五角大樓把所有的軍用物資購買計劃列為保密文件。
這可急壞了一些投資家們。
因為,投資家們要想預測備戰計劃對股市的影響,就必須知道美國政府對原材料一尤其是鋁、銅和鋼材的需求量。
美國國家工業聯合會也想知道這些,可是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知道這些簡直比登天還難。就在美國國家工業聯合會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年青人自告奮勇地站出來,說讓他試試。這名年青人就是格林斯潘,當時他只有24歲,還沒有在紐約大學畢業,只是為了支付高昂的學費,才來到這個投資機構做兼職調查員。
老板實在找不到其他合適的人,只好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讓他去了。
要知道,美國政府對原材料的需求量,特別是鋁、銅和鋼材的需求量,只要翻看美國有關文件就行了,這是一條最快的捷徑。可要翻看美國有關文件幾乎不可能,正因為如此,在美國國家工業聯合會偌大的機構里,雖然人才濟濟,但沒有人愿意調查這一切。
怎么辦呢?格林斯潘想到了1949年,那時候,朝鮮戰爭還沒有爆發,軍事會議在聽證會議室召開,所以沒有保密。
于是,他花了大量的精力,研究一年來的新聞報道和政府公告,了解到1950年和1949年美國空軍的規模和裝備基本一致。他從1949年的記錄中知道了每個營有多少架飛機、新戰斗機的型號、后備戰斗機的數量,然后再預計出損耗量。有了這些,就能基本預測出朝鮮戰爭期間每個型號戰斗機的需求量。
知道了每個戰斗機的需求量,格林斯潘又找來各種飛機制造廠的技術報告和工程手冊,一頭扎進去。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通過一段時間的研讀,他還是弄清楚了每個型號戰斗機需要多少鋁、銅和鋼材等原材料,然后再根據每個型號戰斗機的需求量,輕易地算出了美國政府對原材料的需求量。
計算結果出來后,格林斯潘寫了《空軍經濟學》等兩篇很長的報告,發表在當時有很大影響力的《經濟記錄》上。由于計算出的數字非常接近當時美國政府保密文件里的數字,給許多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格林斯潘正是憑著這個報告,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1987年,格林斯潘任美聯儲主席,并連任4次。任期之長,在美國美聯儲歷史上極為罕見。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格林斯潘擔任美聯儲主席的18年多的時間里,美國經濟出現了長達10年的持續增長期,中間只發生過兩次溫和的衰退。
格林斯潘的故事,詮釋著一個簡單的道理:其實很多時候,看上去最短、最方便的路,并不一定是捷徑;相反,選擇一條看上去很彎的路,雖然可能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但卻能達到成功的頂點。
捷徑與彎路往往不是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