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波

1. 1992~1993年的歐洲貨幣危機
90年代初,兩德合并。為了發展東部地區經濟,德國于1992年6月16日將其貼現率提高至8.75%。結果馬克匯率開始上升,從而引發歐洲匯率機制長達1年的動蕩。金融風波接連爆發,英鎊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歐洲匯率機制。歐洲貨幣危機出現在歐洲經濟貨幣一體化進程中。從表面上看,是由于德國單獨提高貼現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層次原因是歐盟各成員國貨幣政策的不協調,從而從根本上違背了聯合浮動匯率制的要求,而宏觀經濟政策的不協調又與歐盟內部各成員國經濟發展的差異緊密相連。
2. 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將被擴大到15%,由于經濟中的長期積累矛盾,此舉觸發市場信心危機,結果人們紛紛拋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貶值30%。隨后股市也應聲下跌。比索大幅貶值又引起輸入的通貨膨脹,這樣,為了穩定貨幣,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結果國內需求減少,企業大量倒閉,失業劇增。在國際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機在1995年以后開始緩解。墨西哥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債務規模龐大,結構失調;第二,經常項目持續逆差,結果儲備資產不足,清償能力下降;第三,僵硬的匯率機制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3. 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是泰國貨幣急劇貶值在亞洲地區形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這次金融危機所波及的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大都為歷史罕見,不僅造成了東南亞國家的匯市、股市動蕩,大批金融機構倒閉,失業增加,經濟衰退,而且還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區,對全球經濟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亞洲金融危機涉及到許多不同的國家,各國爆發危機的原因也有所區別。然而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決不是偶然的,不同國家存在著許多共同的誘發金融危機產生的因素,如宏觀經濟失衡,金融體系脆弱,資本市場開放與監控,貨幣可兌換與金融市場發育不協調等問題。
4. 1998~1999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
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波及,俄羅斯金融市場在1997年秋季大幅下挫之后一直處于不穩定狀態,到1998年5月,終于爆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震蕩,股市陷入危機,盧布遭受嚴重的貶值壓力。俄羅斯金融危機是俄羅斯政治、經濟、社會危機的綜合反映 ,被稱為“俄羅斯綜合癥”。從外部因素上看,一方面是因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世界石油價格下跌導致其國際收支惡化,財政稅收減少。但究其根本,國內政局動蕩,經濟長期不景氣,金融體系不健全,外債結構不合理則是深層次的原因。
5. 1999~2000年的巴西金融危機
1999年1月7日,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宣布該州因財源枯竭,90天內無力償還欠聯邦政府的154億美元的債務。這導致當日巴西股市重挫6%左右,巴西政府債券價格也暴跌44%,雷亞爾持續走弱,央行行長在三周內兩度易人。雷亞爾對美元的匯價接連下挫,股市接連下跌。“桑巴旋風”迅即向亞洲、歐洲及北美吹開,直接沖擊了拉美國家,歐洲、亞洲等國家的資本市場。巴西金融危機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受亞洲和俄羅斯金融危機影響導致國際貿易環境惡化,而其內部原因則是公共債務和公共赤字日益擴大,國際貿易長期逆差,宏觀經濟政策出現失誤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典型的金融危機有以下幾個特點:(1)傳染性;(2)突然性;(3)破壞性;(4)頻繁性。總的來看,金融危機的爆發是一個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發展的趨向來看,金融體系內部越來越成為金融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然而宏觀經濟結構失調,僵硬的匯率制度,脆弱的金融體系,不合理的外債結構往往成為醞釀金融危機的土壤,也是導致這幾次金融危機的共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