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豆高產種植技術
主要癥狀芝麻青枯病屬細菌性病害,在各芝麻產區都有發生。發病初期,莖部出現綠色病斑。后變為黑色條狀病斑。葉片自上而下突然萎蔫,下部老葉掛垂,傍晚尚能恢復正常,反復3-5天時整株呈青色枯死。受害植株比健株矮小,根部和莖部維管束變褐,最后蔓延到髓部,造成空胴,莖內外有菌膠溢出,逐漸變為漆黑晶亮的顆粒。葉片發病后,葉脈呈墨綠條斑,有時縱橫交錯,結成網狀,迎光透視,其中心呈油漬狀。蒴果受害后呈水漬狀病斑,并且逐漸變成深褐色粗細不同的條斑,使病蒴瘦縮,進而使種子瘦癟。失去發芽能力。
發病條件芝麻青枯病病菌隨病株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借流水或田間農事活動等傳播。通常田間土壤濕度過大是發病的主要因子,尤其在7-8月份,暴雨過后,溫度驟然升高,極易導致病害發生和流行。此外,連作地芝麻發病會提早且危害加重。
防治方法對芝麻青枯病應采取綜合措施加以防控:1.要選擇適合本地栽培的抗病良種,并與非茄科、非豆科作物實行三年輪作換茬。2.要加強土壤水分管理,芝麻不耐水漬,在其生長發育期間,如遇到大雨、暴雨,應及時疏通溝系,排除積水,力求做到雨停田干。3.要合理施用肥料,施足有機肥。追肥中注意增加三要素中磷、鉀肥的比重,以提高植株的生理抗性。4.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銷毀或深埋,隨即用石灰水(粉)對病穴進行消毒,以防病害擴散。5.要搞好化學防治,在播種前用40%多菌靈(種子量的0.3%),或70%甲基托布津(種子量的0.1%)拌種,以防止種子帶菌;同時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以殺滅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發病初期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10%寶麗安1500倍液交替噴霧。也可用90%疫霜靈50-100克對水30千克,或25%甲霜靈50克對水30千克交替噴霧,每7天1次,連噴2-3次。
芝麻青枯病的綜合防治
一、選擇適宜品種,合理密植
因地制宜:干旱少雨地區,宜選用分枝多,植株繁茂,中小粒無限結莢習性品種;雨水充沛地區。宜選擇主莖發達,稈強不倒,中大粒有限結莢習性品種。肥力高的土壤667平方米保苗1.5萬株左右;肥力低的土壤667平方米保苗2萬株以上。
二、施足基肥,培育壯苗
一般667平方米施三元復合肥40千克或施腐熟有機肥1500-2000千克做基肥,以利壯苗抗病。
三、防漬害、炕芽,力爭全苗
播種后要及時開好田間排水溝,使溝渠相通,排灌順暢,做到畦面無積水。遇天氣干旱無法耕種時,要及時澆水造墑,整地播種;若天氣持續干旱,播后仍需澆水以保適期出苗,防止豆芽脫水造成炕芽。抗旱時切忌大水漫灌影響耕種出苗。
四、適期追肥,防止后期干旱
一般趁雨667平方米撒尿素3.5-5千克,植株生長過旺可酌情減量或不施。葉面噴肥分別于大豆苗期和開花前期,用鉬酸銨對水稀釋為0.05%-0.1%的溶液或過磷酸鈣對水稀釋為2%的溶液,667平方米用50千克加磷酸二氫鉀150克和尿素100克噴霧,每隔7天噴一次,連噴3次,正反葉面都要噴。大豆初花至結莢鼓粒期,若天氣干旱要適期澆水,防止受旱影響產量。
五、適期化學除草
可在播后1-3天667平方米用50%乙草胺EC100-150毫升,對水30千克噴霧;也可在豆苗1-3片復葉期,各類雜草3-5葉期,每667平方米選用15%精禾草克EC75毫升加25%虎威AS50-60毫升,莎草生長多的地塊加48%苯達松AS100毫升,對水50千克莖葉噴霧。一定要準量用藥、準量對水,適期噴灑。
六、適期防病
大豆苗期易發病。可用50%多菌靈WP500克或50%福美雙WP400克對水2千克拌種100千克,晾干后即可播種;也可在幼苗真葉期,667平方米用50%托布津WP或65%代森鋅WP100克對水50千克莖葉噴霧一次;盛花期再用托布津防治一遍。
七、科學用藥治蟲
盛花至結莢鼓粒階段易發生蟲害。防治一定要以蟲情預報期為準;或從7月底至8月初特別注意觀察田間是否有低齡幼蟲啃食的網狀和鋸齒狀葉片出現,一旦發現要及時防治,每7天一次,連續3次。不同類型殺蟲劑混配并交替使用,以免害蟲產生抗藥性。前期667平方米用4.5%氯氯菊酯EC或48%樂斯本EC1500倍液50千克,下午5時或上午6-8時噴灑。盡量把藥液直接噴灑在蟲體上。后期可用生物殺蟲劑,如復方BT乳劑、蘇云金桿菌BT制劑和殺螟桿菌,每克合活孢子100億,對水稀釋500-800倍液,每667平方米莖葉噴霧50千克。也可與上述任何一種殺蟲劑混用。切忌與殺菌劑混用,否則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