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泥鰍池。在房前屋后的庭院周圍,選擇水質良好、灌排方便、避風向陽的地方建泥鰍池。池的面積大小均可。以50-150平方米為宜,池深1米以上。池底和四壁用石頭、磚塊或水泥板鋪砌,并用水泥砂漿抹光。下游距池30厘米處開排水口并安裝防逃設施,以防泥鰍逃逸。
二、清池消毒。每667平方米用50千克生石灰消毒后注入新水,并適量施些糞肥,以培肥水質。待7-10天石灰藥性消失后,方可放養泥鰍種。
三、放養鰍種。按每平方米水面500-750克計算投放鰍苗。鰍苗可到市場上購買或自己繁殖、捕捉,要選擇體壯無傷、大小均勻的鰍苗投放。并按一雄三雌的比例搭配。(雌雄鑒別法:雄的頭尖,胸鰭窄長,身體與尾端一樣粗細,尾尖上翹,鰭條基部有一骨質薄片;雌的身體呈圓錐形,前身粗而尾端細,胸鰭寬而短,尾端圓平。)雌鰍的產卵力極強,一條雌鰍一般年產卵2-3次,產卵萬粒左右。
四、強化投餌。泥鰍屬雜食性魚類,養殖時,除施肥培育天然餌料外。還可投以動物性餌料,如蚯蚓、蠶蛹、魚粉等。也可搭配一些谷糠、豆餅、米飯、菜葉、水草等植物性餌料。投餌量:3月份為池內鰍重的1%;4-6月份為4%;7-8月份為10%;9-10月份為4%。秋末越冬不投。投餌應王食臺上,以免浪費。應注意投餌適量,宜在2-3小時內吃完為好。
五、勤換新水。要經常觀察水質變化,防止池水過肥。如發現泥鰍躥出水面,說明水中缺氧,應換注新水。特別是在雷雨、悶熱天氣時,更要勤注新水增氧。以防止泛池死亡。
六、防治疾病。泥鰍的疾病以預防為主,關鍵是搞好消毒工作。每天巡池清掃食場,每隔15天左右用漂白粉液全池潑灑消毒殺菌。治病應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類藥物,最好采用中草藥防治,如大蒜可防治泥鰍腸炎,葛蒲可治爛鰓病等。
七、消除敵害。如常見的水蜈蚣、夾子蟲等,可用燈光誘殺。更要防止畜獸類危害。
八、捕捉獲利。如養120-150天,即可長到10-15厘米,達到出口規格,一般100-200平方米可年產250-500千克,獲利可達5000元。
養魚四看饑飽可辨
一看吃食時間長短投喂后在3小時內吃完為正常,2小時左右吃完表明投喂量不足,還有一部分魚沒有吃飽,應適當增加投喂量;如延長到4小時還未吃完。而魚群已離開食場,表明飽食有余,下次投喂可適量減少。
二看魚類生長大小四五月份。魚開食后食量逐漸增加,在一周或一旬的投喂計劃中,要觀察周初與周末,或旬初與旬末的變化。如果投喂量不變,而到周末或舒末時,在2小時內就吃完,表明魚的體重增加了,吃食量大了,沒有吃飽,要適當增加喂量。
三看水面動靜魚吃飽后一般都沉到水底。投食后如果魚沒有生病而在水面上頻繁活動,屬饑餓表現;尤其是魚苗或魚種在水面上成群狂游,這是嚴重饑餓的表現,俗稱“跑馬病”,要立即投食,堵截狂游,否則會大批死亡。
四看水質對于鰱、鳙等以食浮游生物為主的肥水魚。可觀察水質的肥瘦去判斷是否滿足其生長要求。當水質瘦時,用施肥辦法去培養浮游生物。水質過肥,出現惡化苗頭時,則要立即換水開機增氧,必要時投放敵百蟲藥物殺死浮游動物,促進魚的生長。
盛夏養魚要“四勒”
1.勘巡塘檢查,防浮頭每天要巡塘2-3次,黎明前后看有無魚浮頭,午后查看魚的攝食情況,日落時檢查魚全天的吃食情況及有無浮頭征兆。
防止魚浮頭的方法:(1)發現有魚浮頭跡象時,停止投餌施肥,并開動增氧機增氧。(2)立即注水,增加水中氧氣含量,調節水質。(3)若水源困難,可每667平方米水面用黃泥100千克加食鹽5千克,或生石灰粉2.5千克加水調成漿,全池遍灑急救。
2.勤除雜去污,防病害經常撈除殘渣,清除大草莖根。經常移動草架,清洗食臺,向草架和食臺部位撒生石灰,定期用藥物防病。同時,注意驅除鳥獸等敵害。
3.勤加注新水,促生長俗話說:“寬水養大魚。”魚塘水位要隨著魚體大小和季節更替而不斷調整。在高溫和魚類攝食旺盛的盛夏季節要經常加水,有條件的每月可加水4-5次,以增加魚的活動空間,改善水質,促進魚的生長。
4.勤記錄總結,建檔案對各類魚種的放養日期、尾數、規格、重量,每次成魚的收獲日期、尾數、規格、重量,每天的投餌量、施肥種類和數量,以及水質管理和魚病防治情況等,都應記錄在案,以便總結和積累經驗,并作為以后制定計劃、改進養魚技術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