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我國南方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壓垮了數萬間菜棚、農舍,凍死了數萬頭能繁母豬,讓農業保險這把農業生產的“保護傘”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災情發生以后,保險業把抗災救災作為當前保險工作的重中之重,緊急部署,努力克服困難,超常規地開展保險服務,及時有效地對保戶進行了賠付。
通融理賠快速支付
面對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作為一個管理風險、分散風險、減少風險損失的行業,保監會要求:“保險業在大災面前要堅決履行責任,絕不允許無理拒賠、拖賠、惜賠現象出現?!?/p>
據了解,保險公司在本次災害的農險理賠中大多采取了通融理賠。通融理賠,就是保險公司不應承擔賠償責任的損失,由于某些原因,保險公司給予全部或部分賠償。
截止到2月12日,中國人保財險廣西分公司支付在寒潮中因疾病死亡的近6000頭能繁母豬保險賠款411萬元,每頭豬獲保險費1000元。這些賠款使飼養能繁母豬的農民在受災后,可以重新購買小豬仔恢復能繁母豬飼養。在能繁母豬保險條款里,保險責任涵蓋傳統的洪水、臺風、暴雨、雷擊、地震等自然災害,以及泥石流、山體滑坡、火災、建筑物倒塌等意外事故及豬瘟、豬鏈球菌、豬肺炎等疫病,但“凍死”并不在保單所列賠償之列。
“這是在大災面前打破常規了。”人保財險有關負責人說,快速理賠是做好大災賠付工作的關鍵所在。為了確保保險費及時送到保戶手中,以及迅速轉化為新的“生產力”,人保還劃撥專項資金,并由保險理賠員拿到現場理賠。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理賠現場,很多養殖戶收到1000元保險理賠金后馬上拿出錢再投保險,有的還主動把以前個人負擔未交的12元保費交給了保險公司。
農業險種缺失凸現
盡管保險業積極主動甚至對一些個案進行了“超常規”賠付,但是保險賠款占災害損失的比例仍然很低,這說明保險的覆蓋面還很小。
中國保監會主席助理袁力介紹說,湖南省就出現了1300萬畝油菜由于被大雪覆蓋而凍死,但沒有投保任何保險產品的情況。出現這些問題,一方面是人民群眾對保險的認識不夠,投保意識不強;另一方,面,也存在現有保險產品開發不到位,不能完全適應和滿足企業及人民群眾的要求等問題。
事實上,我國每年都有不少地區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在各項因災損失中,農業損失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有時甚至占了絕大部分。然而,由于農業保險發展滯后、利潤微薄,使得農業、農村、農民這一最脆弱、最需要保護的行業、區域、群體,成為許多保險公司回避的對象。
投保意識亟待提高
事實上,不僅在中國,類似的天災人禍在世界各地周而復始地發生。如何借鑒國外應對天災人禍的保險經營模式,如何提高國人的投保意識,使人們因巨災所遭遇的損失降到最低,充分發揮保險的“經濟助推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將是中國保險業面臨的巨大挑戰。
保監會最新統計的數據充分表明,與此次雪災造成的直接損失相比,保險理賠金額微乎其微。保險業有關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前中國保險業的一大現狀——投保率低下。國內的各大企業、公眾風險意識不足,投保意愿不強,尤其是農業險投保率更低。
有專家指出,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地震、洪水、臺風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的國家,每年因自然或人為原因引發的森林大火等災害也多有發生。這些災害所導致的損失巨大,幾乎都達到千億元以上,但相應的保險開發程度卻非常低。一方面,專門針對各類災害的險種設計寥寥無幾;另一方面,既有的自然災害保險理賠標準又顯得過于嚴苛,大大弱化了其保障功能。如現行財產保險條款中的“雪災”保險責任標準便是:只有雪壓達到特定要求導致建筑物倒塌時,保險公司才承擔賠償責任。
另外,在發生事故之后的理賠難,也成為提高人們購買保險積極性的一大障礙。雖然在此次災害期間,各大保險公司都啟動了大災處理應急預案,特事特辦,但更多的人希望此舉能常規化,讓便利快捷成為我國保險業日常理賠中的一大特色。
(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