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人們養豬多是集中飼養,采用“任豬吃了睡,睡了吃”的快速育肥法。而河北省盧龍縣劉家營鄉一家養殖場采取的卻是室外放養模式,創造了更好的經濟效益。
養殖場主人是黑龍江人李挺。他了解到當下養豬戶為達到催肥目的,多數都使用各類添加劑、激素,導致豬肉質量不高的情況后,決定改變常規思路,實行生態養殖。
2005年,李挺買下了占地110畝的原桃林口水庫的碎石場,蓋了豬舍、產房、飼料加工車間,利用荒地和劣質耕地50畝,種上了苜蓿等作為放養區,又投資130多萬元購買了200多頭種豬,集育肥、繁殖為一體。
“室內養豬有弊端,十幾頭豬擠在一間豬舍內,環境潮濕,空氣質量差,豬很容易得病并相互傳染。豬長期靠藥物維持在亞健康狀態,體內藥物殘留高,再加上飼料多是‘人造飼料,導致豬肉質量較差。”李挺說,“而放養就不同,室外空氣好,吃的是青草,豬會茁壯成長。”
據李挺介紹,室外放養的豬幾乎不得病,每頭豬藥費比普通飼養最少省30元。因所養的豬都是瘦肉型的優質豬種,瘦肉率高,肉質天然,每斤生豬肉要多賣5角錢,一頭豬可多賺50~100元。
為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這個養殖場還成立了劉家營養殖協會和盧龍縣養豬聯合會。目前,桃林口生態養殖場被定為秦皇島市級龍頭企業,生豬產品銷往北京、天津。
(張立生)
特養成功五要素
一、先看行情再投資
搞特種養殖風險很大,不吃透市場行情很容易虧本。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深入細致地調查所飼養品種的市場容量、銷售狀況、競爭力、暢銷時間的長短以及何時可能出現飽和、何時滯銷等,以此來決定養殖及轉產的時間。
應多訂些養殖方面的科技報刊,每年國內有很多養殖經驗交流會、博覽會,要多參加,多與大專院校的專家、教授聯系,或上網查詢有關信息。在充分考察的基礎上再選擇養殖項目,確保養殖成功。
二、自然環境要適宜
適宜的氣候條件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特種動物的飼養成本,提高動物的抗病力。反之,利用人造環境,不僅使飼養成本加大,而且使動物的抗病能力下降,造成各種疾病的發生,增大了養殖風險。如飼養毛皮動物,不適合在北緯30度以南的地區,否則會因冬季氣溫較高,所飼養的毛皮動物絨毛稀少,裘皮質量差,賣不了高價錢而虧損;而養牛蛙最好是在黃河以南地區,因為那里高溫時間長,適宜其生長,將其放在稻田里飼養,成本大大降低。
三、速富心理要克服
有些人搞特種養殖是受到高回報率的誘惑。其實特種養殖的產品都具有特定的消費群體,其產品價格和需求量都受到市場規律的約束,一旦產品過量,而又沒有綜合加工體系支撐,產品價格下滑是自然的。搞特種養殖不可求富心切,當你瞄準某個項目時,最好適量投入,用比較少的投資來了解、認識市場,待有把握后再加大投入,放手一搏。
四、產品要有好銷路
沒有銷路的產品不能養;有銷路,但銷量有限的要少養;銷售市場尚未形成的要慢養;季節性特別強的產品要按不同季節安排生產,有計劃地擴大規模。
五、選擇良種是基礎
在選優良品種時,應在專家的指導下,選用經國家有關部門鑒定的品種,這些品種多來源于科研單位、教學單位和經過國家驗收認定的育種場。同時還應指出,一個品種的育成常常需要若干年甚至數十年,現在社會上有許多昨天剛掛牌,今天就賣種的場家,應提高警惕。因此,養殖戶在引種前應多考察幾個場家,然后到較有信譽的單位引種。引種時還要看所引品種的檔案資料、系譜記錄和《特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以防上當受騙。
(曉輝)